贾继东教授获亚太肝病学会年会Okuda-Omata杰出贡献奖

在3月26日-30日举办的第34届亚太肝病学会年会(APASL2025)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首席专家、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资深理事贾继东教授荣获APASLOkuda-Omata杰出贡献奖。

这是为表彰亚太地区肝病学领域突出贡献专家设置的专项奖项,授予具有杰出专业成果、卓越社会服务和领导能力、对亚太地区和国际肝病学领域产生积极影响的个人。贾继东教授是继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庄辉教授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大陆学者。

“此奖项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体现了亚太地区肝病学界对我国在肝病防治领域所做贡献的认可,同时对国内肝病防治事业也具很大的激励作用。目前我国肝病临床诊疗与研究水平正在逐步接近向国际水平,但在原始创新和转化能力方面仍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3月30日,贾继东教授对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表示。

“中国在肝病防治领域的国际地位和话语权正在不断提升,特别是在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贾继东教授谈到,目前,我国乙肝疫苗接种率已经很高,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和三针覆盖率均达到甚至超越了世界卫生组织所设定的目标。

“但是,尽管我国慢性乙肝患者的增量已经很小,存量依然很大。因此,亟需开展大规模检查和大规模治疗,从而降低乙肝相关的肝硬化及肝癌等严重后果”。“同时,应通过制度建设和信息化手段,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加强对慢性乙肝特别是肝硬化患者进行长期系统的随访和定期肝癌监测,不断提高我国肝癌的早期诊断率和5年存活率。”

“另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过量饮酒、肥胖、糖尿病所引起的酒精性及代谢相关性脂肪性肝病发病率也不断升高,所引起的肝硬化和肝癌的不良后果也逐渐显现。”贾继东教授说,“为应对这些挑战,必须加强与内分泌、心血管、营养及运动等相关学科的协调和联动,从而为患者提供全链条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

贾继东教授还指出,“在我国,肝脏病学至今仍然缺乏独立性的学科地位,涉及肝病诊疗的科室比较分散,对常见肝病的诊疗缺乏规范性和连续性,对少见疑难肝病、急危重症和终末期肝病的诊疗缺乏完善的平台学科支撑,同时也不利于临床肝脏病学诊疗的水平提高和人才培养。因此,亟需加强临床检验、影像、病理、内镜、介入等平台科室的协同与功能整合,从而为患者提供系统、连续、高水平、高效率的多学科诊疗服务。”

多年来,贾继东教授及团队在慢性肝病肝纤维化发生机制及治疗,以及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及遗传代谢性肝病的临床诊疗及科研方面均取得了重要成果。他表示,“今后,我们的工作重点应该是通过医方协同和预防融合,尽快提高乙肝的诊断率和治疗率,同时通过持续知识更新和实践探索,不断提高非传染性肝病特别是少见疑难肝病和危重肝病的诊疗能力,成为名副其实的肝病中心和无肝脏专科医生,从而造福于千百万肝病患者和普罗大众。”

主编:林敬

校对:朱晓娜

1 阅读: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