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星星的孩子”丨一份执着的坚守走过荒芜与荆棘

“孩子两岁的时候被确诊孤独症,我们家人都选择平静地接受现实,这么多年来,有一家人努力地付出,孩子也在一天天长大,让我更有直面困难的底气。”临近孤独症日,银川市一位13岁孤独症男孩小龙(化名)的母亲李淑雯,回忆起小龙这么多年来的成长点滴。

当初确诊孤独症时,小龙的世界是一片迷茫。无法与人对视,语言发育停滞,好动无法专注……这一切,让李淑雯与爱人焦急万分,接下来的心路历程也和其他家长很是相似,在黑暗里摸索,试遍所有疗法,极力送孩子去普通学校……送机构接受康复训练,尝试所有的办法。

“虽然一直在努力康复,但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一开始,因缺乏专业机构,小龙一时“无处可去”,李淑雯只能求着亲戚或者聘请钟点工在家里看着他。因长期被“圈养”,小龙的症状更加严重,乱跳乱喊起来总是让邻居们投诉,以至于扰民搬过十多次家。

作为母亲,李淑雯一直希望孩子能在正常的环境中成长,坚持让小龙到普通学校上学。可是,孩子跟同龄人明显不同,差距越来越大,上课坐立难安,无法专心学习。

随着小龙年龄增长,大龄孤独症患者的相关康复项目补贴越来越少,延续康复成为摆在李淑雯面前最大的难题。多年来,小龙的用药费、看护费、治疗费、尿不湿等生活费用越来越高,长期巨大的经济和精神压力,让一家人负债累累,身心疲惫。

“现在孩子在自治区残疾人康复中心做康复训练,家里请了一个护工陪读,这让我们得以暂时‘喘息’。同时,孩子在这里做康复,状态也逐渐好起来,情绪改善了许多。”李淑雯说。

作为媒体人,同时也是一名孤独症孩子的家长,李淑雯一直热心于孤独症儿童、孤独症的宣传。“我平常一有空,就积极参加有关孤独症儿童的活动,为孤独症儿童的现状发声,希望社会公众能更多地了解孤独症,关爱关心孤独症儿童,让这些‘星星的孩子’有更加温暖的童年与未来。”李淑雯说。

谈及未来,李淑雯希望,能够在就近的地方有一个养护小龙的日间照料中心,在市内或者社区能够有专门针对心智障碍者的服务中心,能够开展看护照料、康复训练、技能培训、家长喘息与提供心理支持等综合服务,让孤独症孩子有地方待、有人看护、有饭可吃、有事可做,让他们的“全生命周期”有支持,让孤独症家长能够正常地工作和生活,让这群“来自星星的孩子”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尽最大可能自食其力、融入社会。(宁夏日报记者何耐江)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