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医疗资源丰富且集中。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医院417家,其中省市级医院49家,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217家。杭州市的优质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区,尤其是核心城区。如何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加优质、更加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杭州市卫生健康委通过整合优质医疗资源、加强基层服务能力建设、推进智慧医疗创新发展、强化公共卫生服务保障、改善患者就医体验等系列举措,正在逐步优化医疗资源布局,推动医疗服务的均衡化和高质量发展。
医疗服务既要优质又要便捷
近年来,杭州市卫生健康委以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数字化赋能医改、推进“一老一小”相关改革等为重点,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努力为老百姓提供优质便捷的医疗健康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改革成效。
推进医防深度融合,实施公共卫生服务优质提升行动。杭州市积极推进医防融合,提升公共卫生健康服务水平。一是建设医防融合紧密型医联体,建成由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等多家市级医院为牵头,53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公共卫生、院前急救、康复、护理、医养结合等其他医疗机构参与的7个城市紧密型医联体网格。牵头医院发挥技术优势,为基层提供技术支撑,公共卫生单位强化服务指导,基层机构则注重“预防为主”。二是强化慢性病患者数智医防融合管理,构建以“人”为单位的慢性病数据专题库,推动“健康处方”“年度健康报告”“慢病管理驾驶舱”实现居民端、医生端、管理端“三端”应用,破解数据不通、分级不畅、医防不融、群众无感等问题短板。到2024年年底,全市已建成慢性病一体化门诊165家,体重管理门诊64个,开具健康处方546.98万张,“两慢病”患者健康规范管理率分别达到73.07%、72.19%。三是全域开展医疗机构疾控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2024年,市域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及2个区县全面开展疾控监督员试点工作,实现疾控监督员及时发现问题、医疗机构及时完成整改、监督执法必要的跟进,形成闭环管理。
推进优质资源下沉,构建连续医疗服务体系。杭州市加快推进县域三甲医院建设,同时持续深化城市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建设。以“双向揭榜”方式共建一批市级和区(县)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特色专科,以满足居民就医需求。以县域医共体建设紧密程度评价监测标准为导向,推进医共体更加成熟定型。依托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改革,杭州市实现了257家医疗机构30天内医学检查检验省、市、区、乡镇(中心)、村室(站)五级互联互通、互认共享。全市8个县域医共体开展连续医疗服务试点工作,进一步完善各级双向转诊平台功能,优化转诊标准及流程,构建“社区首诊—市级大医院治疗—社区康复”的连续医疗服务体系。深化城市优质医疗资源“双循环”管理。2024年基层精准转诊门诊、检查、检验、住院、会诊16.5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51.33%,办理“云入院”患者12903人次,出院随访率91.12%,有力助推分级诊疗。聚焦西部乡村医疗卫生服务短板,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硬件提档升级、能力提质增效、岗位聚英留才”三大工程,首批打造32个基层“旗舰中医馆”、148个“中医阁”,为山区县市新增配置体检诊疗车或医疗巡回服务车32辆,服务1277个行政村,真正实现看病、配药、检查、检验、慢性病管理“五到家”功能,打造行走乡间的“智慧流动医院”。
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建设区域医疗中心。杭州市加快推进市属医院一体化、集团化改革,将桐庐县第一人民医院转设为市属医院,实行“一院五区”一体化管理。创新杭州市中医院“院中院”模式、一体化管理模式和分院院长聘任模式,打造“现代化中医院”样板。推动市红会医院“一院两区”一体化管理,组建杭州市妇女儿童医疗集团,打造市属医院高质量发展矩阵。杭州市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卫生投入政策,出台《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市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政府投入的实施意见》。完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持续推进公立医院薪酬改革。促进市属医院科技创新水平能级提升,探索完善临床科研成果转化政策保障,出台“三个办法一个措施”,鼓励创新研发、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收益。2024年,新增省研究型医院建设单位2家、培育单位1家,新增省重点实验室、临床研究中心等高水平科研平台8个。创新推出医企“月老会”融合对接机制,深入开展生物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扶持专项(简称“揭榜挂帅专项”)。
数字赋能医疗健康,打造全流程全周期健康智慧服务。持续深化市互联网医院平台建设,接入全市40家二级以上医院、15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截至2024年年底,平台注册用户超428万,日均访问量超20万人次,累计开展互联网线上咨询、复诊、便捷配药等服务120万余人次。结合杭州特色,创新打造睡眠专家智能体“@杭好梦”、全周期科学育儿智能体“杭小育”和中医智能体“小安”。打通市老年病医院与市一医院无人机航线,拓展余杭二院医共体间无人机标本运送路线。利用5G技术,建立市三医院与阿克苏人民医院“5G云诊室”,推动优质资源共享。首创“家医有约”综合服务平台,以企业微信为切入点,贯通医疗、公卫、转诊等10余个高频业务系统,提供互联网诊疗、云转诊云入院连续服务,定制服务,健康管理。截至2024年底,全市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市县级医院均入驻平台,8000余位医务人员激活账号,累计与居民互动413.07万次,签约服务满意度达到98%以上。
推进中医药综合改革,建设一流中医药传承创新城市。2024年4月,杭州市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后,制定了建设方案,全面部署落实试验区建设重点工作。深化浙江省中医药综合改革先行区建设,深入推进中医药数字化改革。在“浙里办”和“支付宝”双平台上线“数智杭中医”服务专区,创新研发“中医治未病”“放心云煎药”“中医智能分诊”等功能,中医药线上服务贯通诊前、诊中、诊后全流程。研发中医药智能香薰、裸眼3D八段锦和太极拳等中医药特色智能产品,打造全省首家中医药文化数字健康生活馆,并在全市推广。制定《杭州市中医药国医名师传承专项实施方案》,探索中医药高级人才指导和带动中医优势专科建设的新途径。
推进养老托育普惠体系集成改革,助力打造幸福宜居城市。杭州市深化医养结合,为77.13万65岁及以上老年人提供2次及以上医养结合服务,为21.43万老年人提供“光明”“口福”“失智老人关爱”等五大健康服务专项行动。全市域开展安宁疗护服务,健全安宁疗护服务网络。加快推进中央财政支持普惠托育服务示范项目,重点聚焦提升托育服务可及度,降低托育服务价格,提升托育质量。启动“国医育国娃”项目,制定标准化培训方案,辐射指导1356家托育机构,实现中医药服务从“进校园”向“入托育”延伸。建成“市级儿童早期发展示范基地”32家,基层“医防护”儿童健康管理中心92家,儿童友好医院118家,“善育在杭”品牌持续擦亮。
提升医疗资源与城市发展适配度
近年来,杭州市人口净流入量位居长三角第一,全国第二。统计结果显示,全市城镇化率已升至84.2%,城镇人口增加至1054.4万人,与此同时,农村人口降至197.8万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进程明显加快。根据规划,2035年全市实际服务管理人口约为2000万人。对于杭州来说,医疗资源建设布局要充分适配“一主六辅三城、三江两脉八带”的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集约型国土空间结构。
全域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分层分类完善医疗卫生服务设施配置,建设重心逐步从以医学高峰扩容为主,转向以优质医疗全域覆盖为主,萧山、良渚、临平、钱塘、富阳和临安等六大辅城,承担主城功能外溢,“十五五”期间,至少分别有一所大型医院建成投用。桐庐、淳安和建德等三大县城,加大优质资源支持和倾斜力度,推进县级医院提质扩能,创新组团式帮扶机制,使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可及、普惠共享。
杭州市卫生健康委在逐次启动肿瘤医院、皮肤病医院建设项目的基础上,加快市老年病医院、精神专科医院和中医专科化强院等项目前期工作进度,持续加大政府投资力度,适度超前配置资源。
杭州市坚持将“平急两用”理念嵌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预留医院用地优先保障以属地化服务为主的医院建设项目,统筹推进平时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应急救治能力建设,加强医防协同,保障公共卫生安全,提升城市韧性。
围绕重点任务聚力攻坚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十五五”谋划开局之年。杭州市卫生健康委将围绕以下重点工作聚力改革攻坚。
深化“三医”协同治理,加强住院DRG支付方式改革。迭代升级住院DRG病组分组方案和支付政策,推进DRG2.0版分组方案高质量落地。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相关信息系统建设,进一步树立医疗领域重技术、提质量、管成本的价值导向,促使医疗机构正向适应医保支付改革。推进医保全流程便捷结算,大力推广医保就医刷脸(码)付,统筹布点医保综合自助服务终端,优化医保“一站式”结算服务。规范管理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开展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工作,建立灵敏有度的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健全完善适应临床诊疗和价格管理需要的医疗服务价格体系。
实施西部公共卫生服务补短提升工程。持续推进高水平县级医院建设,以区、县(市)三甲医院创建全覆盖为引领,促进三级诊疗服务体系全面提质。全力支持西部“四地四院”加快创建三甲医院,加强市级专家下沉帮扶力度。推动“好医到家”乡村医疗卫生服务改革,推进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推进“常态化巡回诊疗+互联网医疗”,强化巡回诊疗车标准化配置,设置巡回诊疗点位120个,投入使用巡回诊疗车50辆。完善急救网络,将新建急救站点17个,新增救护车27辆。
加快推进杭州市属医院集团化改革。深化实施市一医院“一体化”引领“集团化”发展新模式,扎实推进市属医院医学重点学科建设,2025年确定高峰学科建设对象10个、重点学科建设对象20个、培育学科建设对象10个;稳步实施“2+1”研究型医院建设。
推进医联体、医共体建设。实施“好医优享”项目,搭建市级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特色专科共建结对平台,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特色专科诊疗能力。加强县域医共体建设,以县域医共体建设紧密程度评价监测标准为导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探索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县乡村”一体化新模式、新方法,不断提升“县乡村”医疗卫生体系的运行质效。持续开展连续医疗服务,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及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诊平台覆盖率100%。强化医共体内部同质化管理,着力推进布局合理、统一管理、权责清晰、运行高效、分工协作、服务连续、富有韧性的县域医共体更加成熟定型。
推进“中医处方一件事”改革。杭州市卫生健康委积极配合省卫生健康委做好“中医处方一件事”改革和中药全链条追溯体系等场景建设,并结合杭州实际,制定《杭州市全链条可溯源中药饮片等级管理试点工作方案(试行)》,优选第一批九个溯源试点中药饮片品种,努力拓展中医药特色智慧服务场景创新,标准化推进中药饮片等级分类,探索优质饮片医保支付价格保障。同时,与市财政局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市属中医医疗机构中医药投入机制(试行)的通知》,建立中医药按服务量财政补偿机制,同时开展补助资金使用绩效评估。
推进养老托育普惠体系集成改革。杭州市将推进实施老年健康服务专项行动,推进老年健康服务促进行动,建立老年人健康评估机制。发展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探索医养结合机构内“医疗区”与“养老区”等床位按需规范转换机制。巩固中央财政支持普惠托育服务发展示范项目成果,着力健全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推动社区嵌入式托育机构、用人单位办托、幼儿园托育部建设。深化医育结合,推进2岁以下托育服务和融合托育服务,满足家长多元托育需求。开展托育服务从业人员职业技能规范化培训,推广“杭小育”应用,扩大社会宣传,提升家庭科学育儿能力。
在杭州这座“幸福示范标杆城市”,一系列立柱架梁的民生举措相继实施,城乡差距不断缩小,人民群众正在从“更健康”迈向“更幸福”。
文:杭州市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主任方健国
审核:孔令敏杨金伟
制作:中小卫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