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2年,朱棣攻下南京城,打算处死旧臣夏原吉,夏原吉却神态自若:“我自知必死,但手头还有工作没完成,能否宽限三天?”朱棣一愣:都什么时候了,还想着工作? 在历史上,夏原吉的知名度不高,但却是大明王朝的重要人物,有着“大管家”之称。要说他有多厉害,从他的从政时间就能看出来。 朱元璋是穷苦出身,对贪官污吏甚是痛恨,所以上位后他对贪腐的惩处十分苛刻,只要贪污60两以上就要被砍头,以致官员更换频率过快,一个人在任的时间,可能只有个把月。 而夏原吉作为户部尚书,长期跟钱财打交道,居然一干就是27年,他到底有何过人之处? 夏原吉幼年丧父,家境贫寒,无奈做了上门女婿。他自小勤奋好学,23岁那年被地方官举荐,到京城国子监学习。 一日,朱元璋偶得空闲,突发奇想去国子监转一圈。可他去的不巧,学生不知去哪了,国子监里空荡荡的。一眼望去,只有一个人正襟危坐,在那里一丝不苟地抄写文章,此人正是夏原吉。 朱元璋十分欣赏夏原吉的苦学精神,于是钦点他进宫担任文牍官,之后又转入户部。 当时,户部尚书也十分欣赏夏原吉的学识,于是将他重点培养,六年后夏原吉升职为户部左侍郎。升职后,他工作依然十分勤勉,哪怕是后来朱棣攻入南京城,要砍他的头,他心里想的依然是算清楚战争损失和防御费用。 朱棣看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因此起了惜才之心,于是下令将他释放,并让他继续留在户部任职。 有人认为夏原吉是建文旧臣,不可重用,但朱棣相信自己的眼光:“夏原吉是太祖的臣子,他因为忠于太祖,所以忠于建文,也会忠于我。” 朱棣不仅重用夏原吉,将他升为户部尚书,还对他十分信任,经常在上朝前将他拉去外廊,提前把政事单独商讨一番。 能被皇帝如此看重,那可是少有的殊荣。可夏原吉从未因此得意骄傲,仍然一如往常保持一贯的谦逊,这也是他的事业稳如泰山的原因之一。 1420年,北京的紫禁城建成,朱棣命夏原吉带着身在南京的太子朱高炽前往北京。 朱棣最喜爱的儿子其实是次子朱高煦,对太子的喜爱程度则逊色很多,所以他当时交代:“你们慢慢走,不必急着赶路。” 于是夏原吉就带着太子各种绕路,顺便体察民情,愣是耗时三个月才走到京城。本以为时间已经够久了,谁知朱棣看到他们还是不满:“让你们慢慢走,怎么这么快就到了?” 这个问题实难回答,说“确实快了”,岂不是违抗了圣旨,如果说“不快”,那就是在打皇帝的脸。 朱高炽一时语塞,不知该如何是好,幸好夏原吉急中生智:“太子思念陛下,所以不知不觉加快了赶路的速度。” 夏原吉如果不是有这般智慧,终日与君相伴的他,怕是已经死了八百回。 他的智慧不只是用于为人处世,他也在工作上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浙西之水、编修《永乐大典》、郑和下西洋、平安南、征漠北等,这些项目的开支可以用亿万为单位计算,但国库居然都应付得过来,这其中的汗马功劳当属夏原吉。可以说没有夏原吉,就没有朱棣的永乐盛世。 不过夏原吉的官路并不是一路亨通,他也曾有过牢狱之灾。 朱棣一心想要一统漠北,原本夏原吉是支持的。可是就在朱棣准备第五次出征的时候,夏原吉却一反常态表示反对,因为连年征战百姓受苦,并且国库空虚,再加上当时朱棣已经年过花甲,身体大不如前,万一有个好歹,对国家影响巨大。 夏原吉苦苦相劝,朱棣十分恼火,一气之下把他打入诏狱,还抄了他的家。可锦衣卫在这个户部尚书的家里四处搜了一圈,惊讶地发现,整个宅子里只有一些布衣瓦罐,竟没一件像样的东西,甚至连下人都没有。 他身居高位多年却从不贪财,始终保持清正廉洁,古往今来能有几人? 后来朱棣出征,却重病而返,药石无用,垂死挣扎之际,他想起夏原吉的逆耳忠言,悔不当初,大喊一声:“夏原吉爱我!”随后就咽了气。 三天后,太子朱高炽释放了夏原吉,并在登基后继续重用他在户部任职,而夏原吉也帮助他坐稳了皇帝宝座。 夏原吉实在是千古难得一遇的人才,不仅才能卓越,为人处世还低调谦逊,更重要的是能坚守自己的底线,钱从手中过,却始终两袖清风,不沾淤泥。这也是他能历经五朝的制胜法宝。
1402年,朱棣攻下南京城,打算处死旧臣夏原吉,夏原吉却神态自若:“我自知必死,
小博大史
2025-04-02 11:35:20
0
阅读: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