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山位于北京东60公里、天津北100公里的天津市蓟州区境内,1994年被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7年被评定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规划面积110.9平方公里,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名木古树429株。
盘山始记于汉,兴盛于清,是自然山水与名胜古迹并著,佛教文化与皇家文化相融的旅游胜地。唐代以“东五台山”著称佛界,清康熙年被誉为“京东第一山”,民国初年被列为中国十五大名胜之一。历史上诸多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相继游历盘山,留下大量诗文、碑记、石刻,形成了盘山浓厚的帝王文化、名人文化,使盘山成为文化艺术的宝库,清代乾隆皇帝曾32次登临盘山,留下诗作1702首,并发出了“早知有盘山,何必下江南”的感叹。
01盘山是风景秀美的山
以“五峰八石”“三盘胜境”著称于世。主峰挂月峰,海拔864.4米。主峰前有紫盖峰,形如伞盖;后有自来峰,突兀险峻;东有九华峰,犹如莲花;西有舞剑峰,青削壁立。五峰攒簇,怪石嶙峋,形成三盘之胜。上盘松胜,蟠曲翳天;中盘石胜,怪异神奇;下盘水胜,溅玉喷珠。盘山“三胜”亦称“上盘雪、中盘雨、下盘斜阳。”清初诗人王聪写道:“风摇万壑松涛响,云变三盘雪雨晴。”
约2亿年前,随着“燕山运动”,大量花岗岩岩浆侵入地表,经过漫长的地质演变,形成盘山独特的自然景观。神奇的天象景观“盘山暮雨”,曾为“蓟州八景”之一。1990年,“三盘暮雨”景观被列入天津市“津门十景”。每当薄暮降临,云烟雾霭,浮罩满山,似晴非晴,不雨似雨。盘山风光绮丽,四季各异。阳春,山花烂漫,莺歌燕舞;仲夏,万壑堆青,瀑布腾空;深秋,层林尽染,姹紫嫣红;严冬,白雪添娇,青松增翠,形成盘山别具魅力的季相景观。
盘山自然景观中以奇松、怪石、秀水称奇。奇松,是盘山奇胜。多数扎根于石缝之间,有的横生,有的倒悬,有的形如伞盖,有的蟠曲翳天。
明王衡说:“盘山之胜松为最。”民国时期许同莘《盘山游记》称:“水石他山多有,唯松盘山独擅。黄山松著名天下,然唯生于悬崖绝壁者乃极神奇变化之态,不若盘山之松。”乾隆皇帝叹曰:“何处无松,盘山之松天下松之宗。”今盘山300岁以上奇松有凤翘松、挂钟松、伴塔松、雄鹰松、蟠龙松等近千株。
怪石,为盘山奇观。千奇百怪,不可言状。明唐顺之在《游盘山赋》中写到:“天星陨而为石,骇满山之置棋,搜万象以效珍,何殊状而相亚。或藉草而羊眠,谅仙术之幻诈;或负嵎而虎蹲,诧饮羽之神射;或臲臲而欲走,类灵鞭之叱咤;或屹立而不动,岂思妇之所化。既簇队以纵横,亦累卵而高下。纡十步而九曲,乃枉矢乎石罅。”盘山有许多名石,智朴《盘山志》记载了25尊,《钦定盘山志》记载了42尊,民国年间《说盘》则记载了57尊。
秀水,是盘山奇景。素帛湍飞,溪流潺潺,澎湃数十里。郦道元《水经注》云:“望山上水可高二十里,素湍浩然,颓波历谷。”乾隆皇帝在《盘山千尺雪记》中写道:“汇万山之水而归于一壑,潀潀之湍奏石面,谡谡之籁响松巅。时而阴雨忽晴,众溪怒勃,则暴涨砰訇……虽千夫撞洪钟,有不足比其壮者。”
02盘山是物产丰饶的山
盘山地形多样,气候优越,植被繁茂,动植物资源千余种。其中木本植物79科,360余种。哺乳动物20余种,清代曾有虎、鹿出没,“神虎遍山叫啸,响震崖谷,好啖犬,故山中诸庵无犬”“鹿,盘山处处有之”。直至20世纪70年代,还有狐狸和狼等野生动物。20世纪90年代,仍有金钱豹等珍稀动物出没。
矿泉水资源丰富。盘山水文地质条件受地形、岩性、构造等因素影响,地下水主要为花岗岩裂隙水及碎屑岩孔隙水,水质好,无色透明。斑状石英二长花岗岩风化后成为麦饭石,水浸麦饭石使盘山矿泉水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
麦饭石是大自然赐予盘山的独特宝矿。《钦定盘山志》:“豆渣石(麦饭石)能益树,凡依石之树倍大。”盘山麦饭石储量近2亿吨,其浸泡解析水中的常量元素有硼、硅、钠、钾、镁、铁、钙等,微量元素有铝、钛、磷、铜、锌、镍、氖、铂等,经国家和天津市科研部门鉴定为国家标准麦饭石。在环保、肥料、饲料、医药卫生等方面已研制出配方,效果明显。20世纪90年代,清华大学用盘山麦饭石研制出提高农业产量的丰产素,已获国家专利。
盘山是重要的果品产地。果品种类繁多,有红果、核桃、栗子、柿子、梨、桃等。盘山的板栗历史悠久,驰名中外,《史记·货殖传》记载,“燕秦千树,栗草木鱼疏五方皆有,栗惟渔阳、范阳,栗甜美长味。”《金史·地理志》记载,“蓟州产栗,今山中所树落实颇丰。”盘山柿子,亦称磨盘柿,是蓟县代表性特产,曾为皇宫贡品。
03盘山是文化积淀厚重的山
盘山除其雄、秀的自然景观外,还具有丰富的人文景观。
新石器时期这里就有了人类活动,张家园、南城子遗址,留下了先人活动的遗迹。自汉魏始,唐、辽、金、元、明、清都曾在盘山大兴土木,修建梵宇佛刹。佛教的传入,对盘山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建有香林寺。魏晋时期,建法兴寺。唐代,盘山佛教有了很大的发展,兴建了云罩寺、万松寺、天成寺等十余座寺庙,并有著名禅师主持讲法。到了明清,特别是清代,朝廷多次拨款赐金,对盘山寺庙进行大规模新建、扩建和修葺,前后建有72座寺庙,百余座玲珑宝塔,僧众数百人。
盘山秀美的风光吸引了魏武帝曹操、唐太宗李世民等历代帝王,李靖、戚继光等朝廷重臣,陈子昂、洪升等文人墨客,田畴、徐霞客等隐士高流,赋诗、题字遍满崖壁,碑记石刻三百多处,线刻佛像近千尊,并留下了大量诗文佳作和脍炙人口的典故传说。
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丽班师回朝,途经盘山,留下帐房石、晾甲石、东征石井等许多遗迹,写下了“兹焉可游赏,何必襄城外!”等著名诗句。辽太宗、辽圣宗和金世宗等也多次巡游。清康熙皇帝4次巡幸,嘉庆皇帝曾13次登临盘山。特别是乾隆皇帝对盘山钟情倍至,在作皇子时,即往来于东陵、盘山与京城之间,许愿“他时拟上最高峰”。自乾隆四年(1739年)始,一生中32次驾临盘山,直到当了太上皇,已87岁高龄时,仍到盘山驻跸。乾隆“每到盘山必有诗”,一生留下了吟咏盘山的诗篇1702首和大量的游记、碑文、楹联、题额,并发出了“早知有盘山,何必下江南”的感叹。
乾隆九年(1744年),仿承德避暑山庄规制,营建占地400余公顷的“静寄山庄”。山庄设内八景、外八景、新六景,附列十六景,共38景,是继清避暑山庄、圆明园之后的第三处皇家园林胜地。同时,清廷还拨款修建、扩建了盘山众多寺庙。乾隆十九年(1754年),当乾隆皇帝再次登临盘山时,命蒋溥、汪由敦、董邦达等纂修盘山新志,不逾年《钦定盘山志》成书,乾隆皇帝亲自作序。
清代名流王士祯谈及盘山的地位时称:“海内言名山者,五岳之外,若黄山、匡庐、天台、雁荡、武夷、罗浮、峨嵋、青城之属,率离立傲睨,莫肯相下,盘山片石乃能与之伯仲甲乙,岂无故而然欤。自唐文皇驻跸兹山,辽金诸帝莅止不一,迨于本朝,翠华临幸至再,御书宸藻照耀山谷,诸名岳莫敢望焉。”
04盘山是英雄的山
抗日战争时期,盘山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浴血奋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1938年7月14日,盘山人民打响了冀东西部武装抗日的第一枪,抗日烽火燃遍全县,逐步发展成为冀东西部斗争的中心——盘山抗日根据地。根据地军民艰苦卓绝地反“扫荡”、反清乡、反蚕食的斗争,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
涌现出包森等抗日名将、盘山民兵班等英雄集体、杨妈妈等英雄人物及“盘山王”王建国等抗日义士。留下千像寺冀东《救国报》滦西分社、包森洞、“誓血国耻”等多处抗日遗址、遗迹。
为慰藉英魂,昭示后人,缅怀先烈,1957年,人民政府在盘山修建了规模宏大、庄严肃穆的盘山烈士陵园。1989年,国务院批准其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997年,中共中央宣传部确定其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2004年12月,盘山烈士陵园列入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05盘山是劫后新生的山
盘山在清嘉庆之后逐渐衰落,至辛亥革命前夕已是“绿芜侵断金舆路”“雕槛绮疏半零落”。民国初年,由于国势衰败,盘山失之管理,僧人伐树充资,万松寺僧人开设木材加工厂,一些山民伐松植杏,使大批古树、名木被伐几尽。1926年后,军阀、官吏以筹饷为名盗宝焚园、计亩卖地,使170余年的历史瑰宝静寄山庄毁于一旦。民国时期文化名人傅增湘叹道:“孰意嬉春再度来,楼台一昔化风埃。璇题不再先朝字,辇道难寻旧日苔。”日本侵华时期,盘山又惨遭浩劫,使天成寺、万松寺等一批寺庙毁于日军炮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盘山地区实行封山育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和市、县政府更加重视盘山的发展与建设。省市级以上领导300多人次先后到盘山视察和指导工作。1978年,成立了盘山专门管理机构。1982年4月,对国内外游人正式开放。1984年12月,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蓟县盘山风景名胜古迹保护区为市级自然保护区。1994年1月,盘山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7年5月,盘山被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评定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近年来,盘山景区依据《盘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累计投资4亿多元,相继恢复了万松寺、上方寺、漱峡、云楼梨影、挂月瀑布等30多处历史著名景观,完成了数字化建设、乾隆御路整修、智慧景区系统等20多项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工程,建成了正门服务区、客运索道和观光车队等综合服务项目。目前,盘山已形成了五大景区,三百六十多处景观点,2024年景区接待游客达到198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1亿元。盘山先后被国家有关部门评为中国百强景区、全国旅游系统先进集体、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全国最具价值文化旅游目的地景区、第六届全国文明单位、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
今日盘山,盛况空前。
来源|盘山风景名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