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抓手。近年来,浙江省嘉兴市积极抢抓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大机遇,统筹城乡医疗卫生一体化发展,加速实现“城乡资源配置零差距、区域服务能力零差异、人群健康服务零差别”的目标。嘉兴市连续三年获评“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评价走在全省前列,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嘉兴市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主任王国芬
坚持“三化”路径
全域推进城乡资源配置“零差距”
嘉兴市通过标准化建设、多元化培育、数智化提升,破除资源要素双向流动壁垒,推动基础设施、学科人才、数智服务等要素向基层延伸,促进公共服务普惠均衡,帮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做好人民群众的“健康守门人”,开创城乡医疗卫生“规划统筹、设施完善、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基层网底“标准化”建设。嘉兴市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工程,按照“每个建制镇(街道)都有一所政府举办的规范化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要求,建设规范化镇卫生院4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0家,均达到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基本标准,其中52家达到推荐标准,创建比例位居全省前列。同时,因地制宜设置村级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村卫生室503家、社区卫生服务站205家。出台《关于推进城乡卫生一体化加强基层卫生工作的意见》,将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纳入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体化管理,落实“六统一”紧密型管理要求,在省内率先实现一体化管理全覆盖。成功创建全国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35家、全国优质服务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家、全国百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家,创成全省唯一的国家级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
学科人才“多元化”培育。嘉兴市探索实施“大院带小院、县(市)院带镇院、镇院带村站”战略,在省内率先开展特色专病(专科)建设,着力提升基层康复、中医、老年医学、医养结合等方面的能力,培育基层特色专科58个,其中包括西医专科31个、中医专科27个,形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西并重、抱团发展、特色鲜明”的发展格局。如平湖市广陈镇卫生院皮肤科、海盐县于城镇卫生院中医喉科等基层特色专科,吸引了大量来自市外和省外的就诊患者。同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落实编制、收入、社保、培训等优惠政策。实施乡村医生退出机制,推动退休人员返聘工作,稳定基层人才队伍。开展中医“师带徒”工程,着力培养一批“能中会西”的社区全科医生。强化基层医师定向委托“订单式”培养,学员最高可获补助4.6万元,已累计培养2369人。同时,启动基层医生三年进修行动,已选派465名基层业务骨干到上级医院进修深造。
信息平台“数智化”提升。嘉兴市统筹推进“健康大脑+智慧医疗”建设,通过“健康数据高铁”汇聚全人群、全周期、全要素个人健康数据,实现全市31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75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实时贯通。推进县域医疗卫生机构健康数据全面共享,使五县(市)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均达到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四级水平,走在全省前列。在全省较早实现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市域全覆盖,并率先将病理检查结果纳入共享调阅范围,累计节约检查检验费用超1.19亿元,并因此入选“浙江省综合医改十佳典型案例”。推出全国首张预防接种电子证照,解决了纸质接种证携带不便、接种信息难查询等问题。在全省率先实现“出生一件事”市域全覆盖,并与长三角“三省一市”跨省通办,“刷脸付”“医后付”和电子发票覆盖率均达到100%。此外,还积极探索“数智国医”应用,因此荣获全国数字健康创新应用大赛特等奖。
强化“三区”协同
全力推进区域服务能力“零差异”
嘉兴市通过强化中心“龙头”效应、提升内环“守门”能力、优化外圈“可及”服务,使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互为依托,以梯度化配置推动城乡医疗服务从“物理覆盖”向“效能均衡”跃升,通过分级诊疗制度重塑城乡医疗资源流动新秩序。
强化中心“龙头”效应。为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嘉兴市建立了以市级医院为龙头的城市医联体4个、县域医共体13个(覆盖17家县级医院和52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科联盟13个。通过学科共建、帮扶合作、开设联合病房等形式,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全面开展连续性医疗服务。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和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方面实现零的突破。市级综合医院在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均获A+等级,其中嘉兴市第一医院连续三年位列全国百强。县域率先实现三级综合医院全覆盖,建立县域临检、影像、病理、心电、消毒供应等中心26个,区域医学共享中心覆盖率达100%。在2023年全省县域医共体考核中,占据前七名中六席,其中,嘉善县的县域医共体建设还获得了省政府的督查激励。
提升内环“守门”能力。嘉兴市在全省率先建成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等服务于一体的“15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在西医服务方面,镇级卫生院设立市、县级专家“全科—专科”门诊和住院病区,配备CT机、心电图机、超声机、血液检查仪器等设备;社区卫生服务站推出夜间门诊服务。在中医服务方面,全市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设立中医馆,均能提供6类以上中医药技术服务;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均能提供4类以上中医药技术服务。2024年,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有床位3683张,床位使用率79.24%,居全省前列;县域就诊率91.33%,基层就诊率70.72%,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实现了“一般的病在市县解决、头疼脑热在镇村解决”。
优化外圈“可及”服务。嘉兴市建成“1563”(即1个市急救中心、5个县级急救站、63个急救点)院前急救网,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探索“智慧流动医院”模式,试点推进县域巡回医疗体系建设,组成巡回医疗团队,配备巡回医疗车和移动超声机、心电图机、医保结算设备等,在社区党建客厅、老年活动室设立巡回医疗点,累计为群众提供上门服务超过10万人次。升级“5G+AR”智慧云诊疗支持系统,让省、市级名医以“第一视角”为基层病患提供诊断服务。利用无人机开辟空中绿色生命通道,实现低空领域医疗资源运输。对接沪杭优质医疗资源,整合“长三角名医馆”“长三角疑难危重(远程)会诊中心”等平台,打造集心脑血管诊疗、康复等项目于一体的综合诊治体系,推动市、县、镇共享优质服务。
做好三类服务
全面推进人群健康服务“零差别”
嘉兴市坚持在基本公共卫生、城乡重点人群、国家先行试点等方面下足功夫,为健康嘉兴建设筑牢坚实根基,推动城乡居民健康从“有保障”向“高品质”迭代,切实增强老百姓的健康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做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嘉兴市持续加大项目资金保障力度,高质量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12类项目,其按常住人口人均补助经费逐年提高,其中海盐、海宁等地在国家、省规定筹资标准的基础上,由当地镇(街道)给予筹资标准15%~20%的额外补助。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2024年,全市组建家庭医生团队988个,参与签约医生2181名,常住人口签约235万人,十类重点人群签约率为92.66%,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覆盖率为75.11%。推进“两慢病”医防融合改革,加强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和老年人健康管理,65岁以上老年人城乡社区规范健康管理服务率达66.08%,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基层规范管理服务率分别达74.21%、72.43%。“两慢病”数字健康服务中榜省数字社会“揭榜挂帅”项目,并入选省数字社会典型案例。
做优城乡重点人群服务。自2022年起,嘉兴市在全市试点开展老年人“光明”“口福”“营养改善”“失智老人关爱”“智慧助老”五大健康服务行动。实行城乡参保居民同质同标的免费健康体检制度,每年惠及80余万名参保居民。推动宫颈癌和乳腺癌筛查城乡全覆盖,将筛查对象年龄范围扩大到30~64周岁,筛查周期缩短至2~3年。深入推进前列腺癌筛查、结直肠癌筛查、胎儿系统超声检查等工作,实现城乡全覆盖。在省内率先探索产前诊断、新生儿听力筛查、29种遗传代谢病、胎儿系统超声检查等“优生十免”服务项目,并入选省“十四五”妇女儿童实事最佳实践案例。
做精国家试点项目服务。为推进医养结合、安宁疗护、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等国家级试点工作,嘉兴市创新实施“两院一体”“三床融合”等新举措,制定全省首个《安宁疗护中心制度手册》和《嘉兴市居家安宁疗护服务手册》。安宁疗护中心更是率先应用了5G智慧平台系统。同时,嘉兴市医养结合服务全面覆盖,市内85家养老机构均提供此服务,二级以上公立综合性医院均设置老年医学科。各县(市、区)均建立县级安宁疗护病区,50%以上镇级医疗机构提供安宁疗护服务。在全省率先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5.4万名重度失能老人提供护理服务。在此基础上,家庭医生为居家老年人提供连续性的健康管理和医疗服务,65岁以上老年人签约率近95%。
下一步,嘉兴市将继续紧扣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和共同富裕典范城市建设大局,锚定“优质、均衡、可及”三大努力方向,扎实推进城乡医疗卫生融合发展,进一步办好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事关长远的“民生大事”、看病就医的“急难愁盼事”,奋力打造卫生健康现代化建设市域样板。
文:嘉兴市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主任王国芬
审核:孔令敏杨金伟
制作:中小卫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