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叶紫薇破格晋升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此前刚在《科学》发文

澎湃新闻 2025-04-03 11:01:35

“叶老师,祝贺你破格晋升为教授,希望你在学校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的氛围中,做好新文科、新农科、新工科有机融合的研究,始终做面向三农问题、面向农业强国的真科研,继续传承红色基因、坚持立德树人,早日成长为引导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

据“中国人民大学”微信公众号消息,4月2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特地来到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为破格晋升为教授的叶紫薇送上聘书。

29岁,博士毕业入职不到3年,通过战略性人才职称评审学校提名制度这一超常规方式,“95后”叶紫薇从助理教授破格晋升为教授。

从启动提名程序,到召开学院-学部-学校学术委员会,再到学校审议通过,坚持严格程序和标准。这是属于叶紫薇的故事,也是中国人民大学近年来开展人事人才评价体系改革的又一行崭新注脚——重视人才、渴求人才、激发人才,让青年人才在创造期、成长期,持续不断地得到更好的尊重、培养和发展。

博士毕业时,叶紫薇牵挂着中国“三农”问题,怀抱学以致用的理想,从大洋彼岸学成归国,只为把研究做在中国大地上。学术研究中,她用交叉学科思维破解农业政策难题,在国际顶尖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将生物育种经济研究写进Science,取得中国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历史突破。

为学,她主持并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省部级委托课题,立足国家战略需求,探索世界前沿问题,持续产出学术成果助力农业政策完善。为师,她与学生共同成长互相成就,让每个学生都在自己的天空熠熠闪烁,开设课程广受好评,所带班级荣获校级示范班集体(先锋团支部)等一系列荣誉。

今年3月13日,“中国人民大学”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叶紫薇助理教授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科学)最新一期的研究长文(ResearchArticle)版块刊发题为《Toomuchofagoodthing:LessonsfromcompromisedrootwormBtmaizeintheUSCornBelt》的重磅成果。

消息介绍,Science研究长文版块主要发表具有领域重大突破性意义的研究成果。这是我国农林经济管理学科首篇以国内学者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Science研究长文(ResearchArticles),也是管理科学领域发表的为数不多的Science研究长文之一。

Science期刊在该期政策论坛(PolicyForums)专门发表评论文章,对这项研究展开深入讨论并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项研究展示了一种基于实证的评估方法,在改进对Bt抗性乃至更广泛农药抗性的实证经济评估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作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部分,生物育种技术应用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一背景下,有效延缓靶标生物对生物育种作物产生抗性成为核心议题。抗玉米根虫的生物育种抗虫玉米(下文简称Bt-CR玉米)自2003年在美国产业化种植以来,在带来显著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同时,玉米根虫对Bt-CR玉米产生抗性的问题也持续困扰学界:从平衡经济收益和延缓抗性的角度,农户个体种植决策是否是最优决策?

叶紫薇团队结合2005年至2016年间美国玉米带10个州的田间试验数据与微观农户调查数据,构建起了跨学科的生物经济模型,首次对Bt-CR玉米抗性管理问题展开大规模实证经济评估。

种植Bt-CR玉米的决策可能对害虫种群产生两种动态且相互制衡的影响,即抗性选择效应和种群抑制效应。因此,Bt-CR玉米是否被过度种植需要严谨的实证研究来加以判断,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来优化种植行为、延缓害虫抗性产生。

研究证实了美国东部玉米带存在过度种植现象,并深入剖析成因,进一步指出可能存在种子市场供应结构等问题。在美国玉米种业市场,种企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倾向于将最优良品种与多种性状进行捆绑销售,而不含Bt-CR性状的优良品种较为有限,导致农户缺乏足够的品种选择空间,进而造成过度种植。这不仅加速了害虫产生对Bt-CR性状的抗性,长远来看还会带来更为严重的经济损失。

叶紫薇,女,1995年11月生,浙江温岭人。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助理教授,受聘“中国人民大学青年英才岗位”。2022年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同年入职中国人民大学。现研究聚焦农业科技创新与资源环境、健康的交叉议题,尤其关注生物育种技术的经济、环境问题及相关政策研究,具有丰富的跨学科合作研究经验。主持并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省部级委托课题。

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持续深化人事人才评价制度改革,充分发挥人才发展规划的引领作用,加速构建具有人大特色和示范效应的高等教育人事人才工作体系。正如党委书记张东刚所说:“人才是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

早在2023年8月,青年教师高昊宇在入职四年后破格晋升教授,成为当时中国人民大学新世纪以来学校自评的最年轻教授、首位“90后”教授。其他3位破格晋升教授人选分别为34周岁(2位)和35周岁,均系在各自学科脱颖而出、取得突出成果的优秀青年人才。

0 阅读:487

评论列表

一只会喵喵叫的

一只会喵喵叫的

6
2025-04-03 13:10

这才是我们应该推崇的星

110-100-90

110-100-90

5
2025-04-03 11:26

指挥棒就是Science?

胡天奇0908

胡天奇0908

5
2025-04-03 12:38

只要是有真才实学的,破格也支持,不拘一格降人才

渡边鱼子酱

渡边鱼子酱

5
2025-04-03 17:36

中国教授这莫容易当,这点得学洋人,很多老专家一辈子都难得当教授

LOMO

LOMO

4
2025-04-03 20:00

让我们恭喜这位优秀的女性[爱心]

趙健程

趙健程

4
2025-04-03 20:56

农村人知识改变命运学校最公平的我儿子2020年24岁就留校名牌大学老师

锌粉

锌粉

4
2025-04-03 13:35

29岁,博士毕业入职三年,就是26岁博士毕业?是海外一年制硕士,或海外直博吧

鱼西

鱼西

3
2025-04-03 18:37

成绩斐然,但也是拼出来的,29岁已经看着像老教授的样子了。

退退

退退

3
2025-04-03 21:45

肯定是自己努力的结果[比心]绝对不是靠别人的[点赞][点赞][点赞]

蘑菇小姐

蘑菇小姐

1
2025-04-03 12:37

厉害👍 多多保护这样的人才

季漫

季漫

1
2025-04-03 13:27

成果落没落地,造福了多少百姓啊?

培训狂魔

培训狂魔

1
2025-04-03 19:59

助教到教授,连升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