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周刊》记者罗燕
作为重要的能源资源,煤炭为我们的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煤炭生产与消费国,然而,煤炭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必须珍惜和合理利用。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引领下,煤炭行业的绿色转型已成为关乎国家能源安全与生态保护的重要议题。
“在煤炭开采过程中,贯彻全周期的绿色理念至关重要。”在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原副校长姜耀东说。
姜耀东提出,从矿区的规划、开采、加工到生态修复,每一个环节都要考虑到环境保护和资源的高效利用,实现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姜耀东
优化煤炭生产流程,向科技要效率
煤炭是工业的“粮食”,但资源有限性决定了我们不能“竭泽而渔”,必须“珍惜每一克煤”,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
“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是提高煤炭生产效率的关键。”姜耀东说。
例如,内蒙古白音华蒙东煤业公司使用了无人驾驶矿用卡车,通过5G网络传输和高精度激光雷达共同协作,实现对行驶环境实时监测,提高了煤矿开采效率,也减少了安全隐患。
“煤炭生产的未来在‘智慧煤矿’。”姜耀东将智能化设备比作煤矿的“大脑”。他介绍,智能化采煤设备能够自动感知煤层的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采煤的速度和方向,这样不仅提高了采煤的效率,还提升了煤炭的回收质量,让煤炭能够更快、更好地被开采出来。
生产流程的优化也很重要。过去煤矿常因环节衔接不畅导致“人等设备、设备等指令”,现在通过优化流程,可以精准调度采、运、洗各环节,减少不必要的等待和浪费,提高生产效率。
姜耀东认为,人员素质是技术落地的核心,要加强人员培训和管理,通过培训让工人掌握更先进的技术和操作方法,更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务。
“好的管理能让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像一支紧密配合的足球队,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位置和职责,共同为提高生产效率而努力。”姜耀东说。
节能减排,让煤炭产业“绿”起来
近年来,煤炭产业的绿色发展越来越受重视。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能源集团榆林化工有限公司考察调研时强调,“煤炭产业发展要转型升级,走绿色低碳发展的道路”。
“煤炭的‘绿色基因’要从开采之初植入。”姜耀东认为,合理规划矿区是基础。在开采煤炭之前,要像规划一座城市一样,仔细考虑矿区的布局和开采方式,合理利用土地和水资源,减少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
姜耀东强调,要提升清洁生产水平。“在煤炭开采和加工过程中,要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提高煤炭的清洁度和质量,减少杂质和污染物的含量,让煤炭更加清洁高效。”
近年来,我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取得显著成效。全国原煤入洗率由2012年的56%提高到目前的70%以上,大型煤炭企业原煤生产综合能耗由17.1千克标煤/吨下降到9.7千克标煤/吨,煤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超过10.3亿千瓦。现代煤化工产业先后攻克了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体系,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例如,国能神东煤炭集团研发了矿井水乳化液去除方法,保障了矿井水的安全回用,提高了煤炭行业的水资源利用效率。
姜耀东希望煤炭企业推进节能环保升级,加大对环保设施和技术的投入,减少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同时提高煤炭的利用效率,让煤炭发挥最大的价值,减少对环境的负担。
变废为宝,煤炭产业走向可持续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环保要求的提高,煤炭行业正在不断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但是煤炭开采与利用过程中的污染排放问题还是存在,如何减少排放,甚至变废为宝,成为煤炭产业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
以煤矸石综合治理为例。煤炭开采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煤矸石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资源,还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威胁,如土壤污染、水体污染等问题。据初步测算,2024年全国煤炭行业煤矸石的产生量达到了7.2亿吨左右,综合利用量为5.5亿吨左右,综合利用率约为74%。如果每年有2亿吨新增煤矸石堆存,累计堆存量已超过40亿吨。
“要推动煤矸石从‘生态包袱’向‘资源富矿’转变。”姜耀东提出,现有的填充路基、生产建筑材料等利用方式缓解了煤矸石堆存的压力,但还需要采取综合措施,推动土壤重构等技术研发与示范工程,提升煤矸石综合利用水平,形成规模化、高效化的治理模式。
目前,部分煤化工企业已经在探索煤基新材料、煤制氢等高端转化路径,让煤炭从“燃料”向“原料”升级。多家科研机构与企业正联合攻关井下机器人、二氧化碳封存等技术。姜耀东希望加快这类新技术、新路径的探索和应用,在能源安全与生态保护的天平上找到最优解。
“历经能源结构转型的阵痛期,未来煤炭产业将焕发新生,走向可持续发展。”姜耀东表示。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7期、3月31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