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一场由民营企业主导的“指尖革命”正悄然改变着乡村的面貌。云南省委书记王宁在接受《经济日报》专访时特别指出,楚雄彝绣文化产业通过民营企业的创新实践,实现了年产值13亿元、带动5万多绣娘就业的亮眼成绩,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这项拥有1700年历史的非遗技艺,正以民营企业为引擎,书写着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新篇章。
机制创新激活民营企业发展基因
近年来,在云南省委宣传部的指导支持下,在楚雄州委宣传部的统筹推动下,楚雄州创新构建“宣传部门拓市场、宣传委员当点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绣坊”的工作联动机制,民营企业成为这一机制的核心执行者。他们通过“企业+合作社+绣娘”的模式,将分布于村村寨寨的绣娘产业化组织起来,建立标准化生产体系,同时搭建起覆盖全国的电商销售网络,让传统绣品变身时尚消费品。
楚雄彝绣数字文化产业园·彝绣产品交易中心彝绣馆。记者王洪摄
数据显示,2024年全州彝绣经营主体达2233户,较2022年增长315%。在楚雄彝绣数字文化产业园的大屏幕上,跳动着实时交易数据。“我们建立了5万多名绣娘的数据库和1700余种传统彝绣纹样版权库,线上交易占比已突破30%。”园区负责人介绍。
创新矩阵构建推动民营企业引领产业升级
在楚雄彝绣文化产业发展中,一批民营企业成为中坚力量。“85后”全国人大代表金瑞瑞创办的彝绣企业年产值超1500万元,带动1000余名绣娘灵活就业;大姚纳喜文化公司创始人樊志勇创立的“纳苏”品牌,与国际一线奢侈品牌合作,2023年营收超3500万元;34岁的李晓丽经营的永仁华锦彝绣有限公司,订单来自上海等地,产值150多万元。这些企业通过“非遗+科技”“非遗+时尚”双轮驱动,推动产业升级。
彝绣文创产品
金融创新为产业发展注入“活水”。楚雄州创新推出“彝绣贷”“彝绣保”“彝绣邮”等11项延链补链举措,2023年以来累计发放“彝绣贷”4.29亿元,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大姚农村商业银行创新“绣娘信用积分”制度,将刺绣技艺等级与授信额度挂钩,有效破解了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成立彝绣现代产业学院,培养434名专业人才;成功举办的两届楚雄时装周签约金额达164.77亿元。
价值链条延伸助力民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民营企业的创新思维为彝绣产业打开了国际视野。金瑞瑞团队将彝绣元素融入现代服装设计,连续亮相国际时装周,其设计的“山茶花与三色文化”系列服饰,在米兰时装周引发抢购热潮。2024年,楚雄彝绣与阿迪达斯联名推出的“非遗系列”服鞋,引领时尚流行,推进民族文化与国际品牌的深度融合。
楚雄彝绣亮相米兰时装周
牟定县彝和园的彝绣一条街,由本地民营企业投资运营,通过“非遗+节庆”模式,在火把节等传统节日期间日均销售额突破15万元。元谋土林景区的彝绣体验馆,由文旅企业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年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
共富模式创新激发民营企业担当社会责任
民营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樊志勇发起的“幸福指尖计划”,已扶持300余名残疾绣娘实现就业,人均年收入达3.2万元。“85后”绣娘李济雁成立的永仁巧娘刺绣有限公司,采用订单式生产,产值已突破80万元。“现在既能传承手艺,又能照顾家庭,比外出打工强多了。”李济雁笑着说。
永仁县莲池乡查利么村秧鱼河村民小组的绣娘在刺绣。胡超摄
如今的楚雄彝绣,已形成“区域有园区、县县有企业、乡乡有车间、村村有绣坊”的产业发展格局。民营企业不仅带动了经济增长,更重塑了乡村社会生态。绣娘们“带着娃、绣着花、养好家”的生活愿景,正在民营企业搭建的发展平台上逐步实现。
楚雄州委常委、州委宣传部部长李汶娟表示,下一步,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支持民营企业在创意设计、品牌建设、市场拓展等方面深化创新。这场由民营企业主导的产业变革,正以一针一线的细腻情感,绣出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从深山走向世界,从非遗变成产业,楚雄彝绣正在书写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的传奇。
记者:李薇薇
云南日报-云新闻编辑:戴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