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李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全球高度关注。一年一度的政府工作报告是全年各领域发展的风向标,部署全年主要工作及关键政策。在城市公共交通领域,报告有哪些特别值得关注之处?“人工智能+”将会带来哪些颠覆性改变?备受关注的“低空经济”将会怎样改变城市公共交通格局?东南大学首席教授、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张峻屹在接受《人民公交》杂志采访时分析,自动驾驶公交车可在未来几年实现推广应用,但需谨慎权衡初期依赖政府补贴与后期自主发展模式之间的商业规划;面对“低空经济”的迅速发展,我们要未雨绸缪,积极储备公共交通领域低空技术的研发与示范。
人工智能+:近在眼前、权衡利弊
继去年全国两会,“人工智能+”行动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2025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DeepSeek横空出世,各地公交运营企业动作频频,一个又一个完成了DeepSeek本地化部署;智能网联自动驾驶公交服务这几年也持续走热,自动驾驶巴士也正在融入城市公交运营体系。
张峻屹指出,公交系统因其线路固定、交通场景高度重复的特性,为自动驾驶技术提供了理想的落地场景。尤其在对行人、非机动车等慢行交通的有效管理基础上,未来几年实现自动驾驶公交车的规模化推广具有较大可行性。
然而,技术普及的背后需平衡多重矛盾。张峻屹强调,自动驾驶可能对传统司机就业造成冲击,需通过职业转型培训与政策缓冲机制化解社会风险。更关键的是,需要谨慎权衡初期依赖政府补贴与后期自主发展模式之间的商业规划。
低空经济:稍安勿躁、积极储备
延续2024年高涨势头,低空经济已然成为发展的热门赛道,开年以来,低空出行和低空货运物流领域频频传来好消息。3月2日,中国(绵阳)科技城低空经济研究院正式成立,并率先启动“全国低空交通一张网”试点,一批优势项目有望在绵阳落地集聚。
张峻屹提醒要稍安勿躁、积极储备。需理性看待低空经济与地面公共交通的关系。他指出,低空交通以载客量小、成本高昂为特征,难以取代城市公共交通在高容量和集约化运输方面的核心功能。因此,应冷静应对,优化公共交通体系和服务。
他认为,由于公共交通确实存在运能过剩及时空资源浪费(如车辆闲置空间)。为此,可结合低空交通优势,探索基于车载无人机的“客货混载”模式,以提高车辆利用率并拓展货运服务,特别是在解决货运“最后一公里”问题上发挥作用。因此,积极储备公共交通领域低空技术的研发与示范(包括空地一体化)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城市更新:机不可失、多维思维
放眼全国,多地正持续加快城市更新节奏,我国城市发展进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全国已实施超过6.6万个城市更新项目。城市有机更新,面貌焕然一新。2025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持续推进城市更新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提升社区综合服务功能,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这也为公共交通升级提供了历史性契机。
张峻屹提醒“机不可失、多维思维”。他指出,接驳问题是公共交通发展的瓶颈,城市更新为改善接驳及其他公共交通问题提供了宝贵机遇。以先进的城市发展理念(如HEARTY城市)为指导,将城市更新与休闲旅游和夜经济结合,将公共交通枢纽与社区、商业、文化服务等功能融合,使其转化为集出行、消费、休闲于一体的城市活力节点,转化公共交通枢纽空间为全新的城市生活空间和出行终点;通过打造基于有吸引力车辆和服务(如自动驾驶)的公共交通路线,将其打造成真正连接城市活力中心的脉络,实现从系统到价值,从服务到空间的转变,全面激发公共交通在新时代的新生机,推动城市发展。这正是张峻屹所提倡的“六乘六”矩阵式多维思维的深刻价值所在。
基于长期的交叉学科研究实践和经验,张峻屹提出了几种新的理念和理论,将它们整合成一个超级交叉的研究框架,旨在激发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的深思与探讨。
图为“六乘六”矩阵式方案。为了推动绿色与智慧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并应对其面临的各种挑战,张峻屹整理了六种经典思维方式(A1-A6)和六种顺应时代发展的解决路径(B1-B6)。两者的交叉融合形成了一个“六乘六”矩阵式方案生成框架,尝试提出36种多元化解决方案以应对公共交通困境,旨在为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提供系统化的思路。
降碳减污扩绿:交能材融合创新、构建交通免疫体
截至2024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140万辆,占汽车总量的8.90%。2025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加快数字、绿色、智能等新型消费发展”,“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30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推进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已然成为交通领域“降碳减污扩绿”的重要抓手。不过,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增长,也给充电网络与电池回收体系带来挑战。
张峻屹表示,应积极推进交能材融合创新、构建交通免疫体。
电动汽车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如何确保钴、镍、锂等稀缺金属的稳定供应。这些关键资源因其地理分布的高度集中,可能引发严重的地缘政治风险。因此,交通、能源与材料的深度融合——即交能材融合的创新至关重要。考虑到资源的稀缺性,为确保电动汽车的性价比不受影响,需要适时推广行驶中充电技术,并特别关注电池回收体系的商业模式设计。在推进“降碳减污扩绿”方面,应构建交通免疫体,提升交通系统的自适应、抗冲击和可持续能力,基于张峻屹提出的“六环六步法”,系统性地推动绿色交通发展。
图为张峻屹提出的“交通运输领域碳减排无缝一体化政策的六环六步法”。
交通领域“卡脖子技术”:我命由我不由天,发展路径任我挑
张峻屹表示,为了巩固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已占优势的交通技术领域,如高铁、大飞机、无人机、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等,应优先突破相关的“卡脖子”技术。其次,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实现交通发展目标的路径多种多样。先进的发展理念将不断为技术开辟新的方向,我国应以引领者的视角和觉悟,积极探索自主创新的先进技术。
城市公共交通的未来需要多维融合与系统革新,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自动驾驶重塑效率边界,低空经济拓展空间维度,城市更新激活社会价值,绿色转型保障生态可持续,关键技术突破筑牢竞争根基——这五大支柱共同支撑起“以人为中心”的智慧交通图景。在这一进程中,政策设计需兼顾前瞻性与包容性,技术应用需平衡创新与伦理,最终使公共交通成为驱动城市文明跃升的核心引擎,城市公共交通可逐步迈向人本与智慧。
记者:王娟
审核:郑志涛
终审:陈超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