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伴随着黄河奔腾的画面和雄壮的音乐,八年级学生韩梓贤身着汉服,昂首挺胸,激情澎湃地领诵《将进酒》。扑面而来的雄浑厚重感染着台下师生大声跟诵,铿锵有力的朗诵声回荡在校园里。
这是山东省潍坊第八中学“黄河之声·薪火相传”沉浸式朗诵比赛的一幕。近年来,学校依托区域传统文化优势,成立黄河文化研究团队,提炼出“农耕文化”“红色精神”和“非遗艺术”三种特色元素,开展黄河文化跨学科教学。
农耕文化“寻根”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伟大的农学家,他留下的《齐民要术》……”伴随着历史教师孙凯旋的介绍,一幅《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的画卷徐徐展开。
“同学们,为什么黄河被称为母亲之河?”坐在教室后排的地理教师王文燕提问道。“对,历史上肥沃的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种植区。”由此,王老师讲述了农作物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那么,同学们,黄河流域如此多的农作物,为什么潍坊萝卜格外好吃?”生物学教师朱晓霞接着讲述……一场别开生面的跨学科学习之旅正在进行。
这是潍坊八中设计的主题学习“千古河流成沃野——探寻悠久的农耕文化”。
农耕文化主题学习从“黄河的奉献与忧患”“探索农圣文化: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的智慧”“物种的多样性”和“大自然的语言——节气”四部分内容切入,融合历史、地理、生物学、语文等学科,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农耕文化“寻根”优良传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观。
与此同时,学校又延伸了“走进白浪河”“走进智慧农业园”“潍坊萝卜种植”等实践课程,学生的课堂不再局限于教室。
农耕文化“寻根”寻的是文化传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农耕文化,串联起黄河流域上下五千年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不仅学习了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还增强了对母亲河的敬畏之心。
红色精神“铸魂”
“1938年的木桩鱼道和2024年的智能鱼道,变的只是技术,不变的是对生命之河的敬畏!”
“当我们为节省2300万元放弃鱼道时,实际是在贱卖未来——因为灭绝的物种永远不会回来!”
“老一辈革命家一手拿枪保卫家园,一手持锨治理黄河,作为新时代青年,更应该践行黄河文化精神,传播黄河文化与生态保护知识,让更多人关注和爱护我们的母亲河!”
七年级4班教室内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里正在进行一场《赓续红色血脉》课堂辩论。
这是潍坊八中设计的主题学习“助燃华夏志凌云——一脉相承的红色精神”。
这一主题,融合了历史《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道德与法治《赓续红色血脉》、语文《黄河颂》《白杨礼赞》、美术《在激流中勇进》和音乐《黄河大合唱》等内容。
学校结合地域特色,设计了知识探究、时政点评、诗歌朗诵、绘画展评、红色研学等活动,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学习抗日战争、潍县战役,还在研学中深刻体会到革命党人为保护黄河作出的巨大贡献。
红色精神“铸魂”铸的是家国情怀。通过系列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感悟红色革命文化,引导学生做有责任、有担当的黄河少年。
非遗艺术“传薪”
潍坊历史文化悠久,享有“世界风筝之都”“中国画都”“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等美誉。潍坊八中依托当地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设计了非遗主题学习“民间艺术大观园——多彩的非遗艺术”,构建“认识非遗”“走近非遗”“我是非遗传承人”三大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
这一主题,整合语文《身边的文化遗产》、历史《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两汉的科技与文化》《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美术《民间美术》、英语《老舍茶馆》《张家界森林公园》等教学内容。
“制作‘金玉满堂’里的锦鲤要刻36片鳞,这是技艺,更是中国人对圆满的执念。”手工师傅告诉学生。
在木版年画之乡——杨家埠,《走近杨家埠木版年画》课程格外受到学生和教师的喜爱,在手工师傅的带领下,学生动手制作木版、印制年画,亲身体验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和历史渊源。
“手握刻刀时才真正懂得‘入木三分’的道理,少一分则欠,多一分则过。”
“师傅说刀刃倾斜35度最省力,还说‘心正刀自直’,这何尝不是做人的道理?”
“木版年画看似简单,却历久弥新,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非遗艺术“传薪”传的是文化自信。刻制木版的过程中,学生们有感而发,既有对非遗技艺传承和创新的思考,也包含做人做事的坚持和自信。
“借助黄河文化融合育人,让学生寻文化传承之根,铸家国情怀之魂,传文化自信之薪。黄河文化精神得以内化和外显,让文化传承从书本走向实践,从记忆升华为信仰。”潍坊八中校长王欣说。
(作者:郎继红李岩孙凯旋单位:山东省潍坊第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