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
“共同愿景
——亚洲遗产可持续发展优秀案例”成果
其中
“林茶共生,人地共荣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
入选优秀案例名单
“共同愿景——亚洲遗产可持续发展优秀案例”成果日前发布,“林茶共生,人地共荣——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遗产应急测绘服务之阿勒颇古城”项目在内的12个遗产保护项目入选“2024年度特别关注案例、优秀案例、进取案例”名单,有些项目已取得进展。
优秀案例
林茶共生,人地共荣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
位于中国云南省的景迈山古茶林由5片茶林、9个古村寨以及3片隔离防护林共同构成。其具备多重保护身份和历史、文化、生态、农业、林业、经济等多维价值,需以“茶文化”为核心、以世界文化遗产标准,动态地给予完整保护。但受茶产业发展和现代生活方式影响,人地矛盾不断加剧,需要协调文化遗产保护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实现遗产可持续发展。
据介绍,本项目将世界遗产保护理念、标准和要求与本地实际相结合,开展保护理念、策略方法、技术工具和保护机制等的探索和尝试。
景迈山具有活态遗产特点,项目运用动态整合思维,综合考虑古茶林生产需求、森林生态法则和传统村落及社区生存发展有关的社会、文化、经济等诸多因素,坚持以“以人为中心”的活态遗产保护理念,以遗产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目标制定保护策略和措施;遗产保护工作者与地方政府、社区和其他领域专业人士合作,下沉到遗产地,长期陪伴式地协助社区和管理机构进行遗产保护管理;建立社区共建共享可持续遗产教育系统,让社区成为遗产保护和价值传播主体。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遗产地可持续发展所所长邹怡情表示,本项目是中国对茶文化景观保护的探索和实践,推动亚洲对茶文化遗产的认知发展,完善茶文化景观研究方法体系,为亚洲及全球文化景观申报世界遗产的保护管理工作贡献中国经验。
接下来
小编带你了解
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
↓↓↓
2023年9月17日
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项目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第45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
通过审议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成为中国第57项世界遗产
景迈山位于云南省普洱市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镇
在这座平均海拔1400米的古茶山里
森林、古茶林、村落交织共存
形成独特的空间组合
公元10世纪
布朗族先民发现和认识了野生茶树
利用森林生态系统
与傣族等各族一起
探索出“林下茶”种植技术
历经上千年的积淀和传承
景迈山形成了5片
规模宏大、保存完好的古茶林
和分布其中的9个传统村落
呈现出“山共林,林生茶,茶绕村”
的独特文化景观
随着2023年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
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景迈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茶友和游客
依托古茶林、古村落、民族特色等优势
景迈山开启了茶旅融合的新赛道
旅游带动了餐饮、住宿等产业的发展
村民的生活越过越红火
2023年9月至2024年9月
景迈山共接待游客40.2万人次
同比增长33.52%
实现旅游收入3.38亿元
同比增长184%
绿叶变“金叶”
让千年古寨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游客在景迈山翁基古寨游玩图源:新华社
其他入选案例如下
↓↓↓
特别关注案例
遗产应急测绘服务之阿勒颇古城
阿勒颇古城位于叙利亚北部,从公元前2000年起就处于数条商道的交汇处,保存了大量古代建筑,构成了独特的城市结构,于1986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12年后,阿勒颇地区陷入战争,导致了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和对遗产的破坏。翌年,阿勒颇古城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随后,联合国卫星中心开始对阿勒颇古城进行卫星损害评估并在2013年至2017年间发表多篇报告,2018年出版了《五年冲突:阿勒颇古城文化遗产的现状》,极大地帮助了当地政府和国际组织对遗址的保护行动。
2023年,叙利亚发生地震,联合国卫星中心重新启动了该项目,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阿勒颇现场任务提供了精准的地理信息和路线。该项目满足合作贡献、提高韧性、科技创新、传播教育4个主题的要求。
据联合国卫星中心项目经理任彦妍介绍,未来,阿勒颇古城遗址以及其他世界遗产随时可能出现类似的人道主义危机或自然灾害,卫星中心将快速提供损害评估和持续监测服务,并进一步发表相应报告和出版物。
优秀案例
马六甲福建会馆保护开发利用
2008年,马六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马六甲福建会馆则位于遗产的核心区域,被认为是马来西亚历史悠久的福建地缘性会馆。岁月变迁,目前福建会馆建筑物面临结构老化、部分区域损坏等挑战,急需展开修复。
马六甲福建会馆保护开发利用项目旨在完成修复,希望通过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修复,保存在马六甲已少见的、独特的闽南建筑风格和闽南人在南洋的历史足迹、文化等记忆。此外,也有助于保持马六甲历史古城的连续性和文化多样性,成为文化教育和旅游经济增长的源泉,促进社会包容性和凝聚力,增进不同族群之间的理解和共存。
据马六甲福建会馆馆长陈念昇介绍,修复后的福建会馆计划设立线上虚拟导览系统,也将通过策划各种文化活动、研讨会和教育课程,确保会馆的可持续利用。同时,会馆也将作为社区的重要集会场所,提供多功能空间以满足不同类型的社区活动。这种可持续的利用方式不仅保护了遗产地的文化价值,还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
进取案例
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赋存环境图
2014年6月22日,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世界遗产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仅是整个丝绸之路的一小部分。如何把覆盖亚洲、欧洲、非洲及沿海区域的丝绸之路路网系统完整地呈现出来,成为亟待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王心源介绍,基于前期多年研究成果,他们团队决定与出版单位联合,共同去研究、编辑、出版中、英文版《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赋存环境图》。“丝绸之路属于物质文化遗产。但是,今天现存可见的道路系统并不完善或者难以辨识,许多地段的道路已经消失。我们对于今天地表难以见到或者识别出来的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线路,通过对当时丝路的补给与供给系统、保障与防御系统等遗存(驿站、烽火台、水井、城镇、港口等)的位置识别,去追寻历史时期丝绸之路交通线路的痕迹;河流、湖泊、泉、绿洲等是当时人们旅行获取补给的必要依托,也可以据此推测交通线路的选择。我们再结合遥感图像与三维数字高程模型的融合以及色彩对比度的调整等干预方法与地理信息系统综合分析等现代技术进行线路图的绘制。项目分别在2021年8月和2023年6月出版了中、英文版《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赋存环境图》。”王心源说。
具体来说,编图范围为丝绸之路沿线世界文化遗产地(含混合遗产)及其赋存环境所涵盖的区域。
“未来,我们要联合国内外专家开展丝绸之路区域分段,更详细与深入地挖掘丝绸之路线路内涵知识与蕴含的价值,进而开展《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赋存环境图》分幅制作与相应的《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赋存环境图(分幅)图说》。”王心源说。
进取案例
世界遗产美术展
世界遗产美术系列公益展览以世界遗产为主题,每年主要以中国当年申报的世界遗产更新创作。据承办单位北京元道书画院秘书长王硕介绍,该系列展览已经发展成为知名文化品牌,10余年来积累了700余件作品,涵盖中国59项世界遗产以及部分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文化遗产。“举办‘世界遗产美术展’,是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好世界遗产的特色举措,对传播人类文明、加强世界遗产保护与文旅融合发展、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具有积极作用。”
多年来,通过不断遴选、组织艺术家采风、创作,系列“世界遗产美术展”题材涵盖了文化景观、文化线路、古遗址等多种遗产类型,积累了丰富的美术作品资源,形成了经验丰富的策展、艺术家、文化遗产等专家团队。
王硕表示,近年来,团队同时着力于创新突破展示技术和展览形式,加入科技手段,开发制作系列线上世界遗产美术展。“美术与技术的融合发展不仅能更便捷地实现传统美术馆的展示、教育、研究功能,还能使展览内容更加丰富,观众参与更加便捷。”
据介绍,未来,系列“世界遗产美术展”的创作题材范畴将涵盖亚洲其他国家,甚至世界范围内世界遗产,向多个城市和社区提供世界遗产主题美术作品展览,通过文化传播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进取案例
传统建筑秫秸秆顶棚裱糊工艺
复原传播及相关面纸研究项目
传统建筑秫秸秆顶棚裱糊工艺复原传播及相关面纸研究项目是基于2020年度故宫博物院古建部牵头申请的“明清官式建筑营造技艺科学认知与本体保护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裱作研究成果的应用、传播及溯源。
据来自故宫博物院古建部的裱作子项负责人纪立芳介绍,古代营造技艺“裱作”是东亚地区建筑装饰的重要匠作,其中秫秸秆顶棚裱糊工艺已近失传。项目计划在对该工艺认知的基础上对故宫非开放区域内典型秫秸秆顶棚进行修复,同时在社会传播层面组织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行科普及传播。
纪立芳表示,糊饰作为古建筑围护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保温、防尘、隔热等功效,背后体现的是北方传统居住文化。本项目研究的目标是对这门濒临失传的传统工艺进行全面记录,为此类秫秸秆顶棚的复原及修复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并以免费沙龙讲座的方式向社会进行科普及传承。“此外还致力于探索这类利用高粱剩余价值‘高粱秆’类的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材料在当下的应用,同时关注其相关材料尤其是面纸银印花纸的制作工艺,银印花纸的复制使得这种具有东方审美韵味的传统纸笺再次焕发新生,进而推进东亚地区室内装饰领域的文化交流。”纪立芳说。
来源云南发布、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