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前,15岁的赵无极来到杭州,入读国立杭州艺专(现中国美术学院),正式开启了自己的艺术生涯。西湖,从此成为他萦绕终身的艺术现场;母校,就此化为他血液里刻骨铭心的艺术源起。
90年后,2023年9月,中国美术学院策划“大道无极——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参观人数达25万人次,导览活动900余场,成为亚洲最大规模的赵无极艺术展。展览后,赵无极家人共向中国美院捐赠了赵无极在杭州创作的早期油画、版画、瓷器等作品共计213件。这笔珍贵的文化宝藏回到中国、回到杭州、回到母校,不仅填补了中国大陆公立美术馆博物馆收藏体系赵无极油画作品的空白,也有效推动中国参与世界艺术史新格局的叙述,从而对中国艺术教育和文化创新产生绵延不绝的重大影响。
4月9日,在中国美术学院建校97年校庆之际,2025“国美发布”活动现场发布了一项重要内容——赵无极作品捐赠暨赵无极研究中心揭牌。
赵无极是世界现代艺术史天空中的一颗璀璨星辰,更是中国美院学术谱系中的一座历史丰碑。
赵无极夫人、赵无极基金会主席弗朗索瓦兹·马尔凯-赵(FrançoiseMarquet-Zao)、赵无极基金会艺术总监扬·亨德根(YannHendgen)分别与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大道无极——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策展人余旭红共同签署了赵无极作品捐赠协议、共建赵无极研究中心备忘录。马尔凯女士此次捐赠包括赵无极油画作品10件、版画174件(包括版画插图书15套)、瓷绘作品28件,共计212件作品。
油画捐赠作品中包括《无题(静物)》(1935)、《我在杭州的家》(1947)、《无题(寺庙和坟墓)》(1947)、《05.10.50-纪念我的妹妹无华》(1950)等赵无极早年作品,画面内容涵盖静物、风景、人物等,体现了赵无极与杭州的独特关联。
《无题(静物)》是赵无极存世最早的一幅油画作品,反映了赵无极就读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现中国美术学院)时对油画技法的最初探索与实践。
《我在杭州的家》和《无题(寺庙和坟墓)》是赵无极在杭州任教阶段的重要创作。《我在杭州的家》这幅作品描绘了他与家人在西湖边的居所,杭州的湖光山色、水天风光、宋韵气息,为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滋养,启发了赵无极对风、光、气等不可见事物的表现与追求。
《无题(寺庙和坟墓)》这幅作品描绘的是杭州西湖边南宋爱国将领岳飞的墓地,这不仅是对杭州历史遗迹的艺术再现,更是赵无极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
马尔凯女士此次捐赠的系列版画作品基本涵盖了赵无极一生的创作实践,版画版本多为珍贵的试版(艺术家版、非销售版等),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捐赠的174件版画包含了15套版画插图书,其中包括极为稀有的《亨利·米修解读赵无极的八幅石版画》(1950年)版画书1套,亨利·米修曾在赵无极生活困顿之时,鼓励他从中国艺术的根源汲取精神力量,重拾水墨创作。
此前,赵无极儿子赵嘉陵和儿媳陈绵也已经向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捐赠了赵无极为谢景兰画的第一幅肖像油画《无题(兰兰肖像)》以及17本珍贵的文献资料。谢景兰是赵嘉陵的亲生母亲,她与赵无极同是杭州国立艺专校友,赵无极曾在多个公开场合向公众展示这件作品。
此外,赵无极妹妹赵无宣也向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捐赠了文献资料402件;赵无极讲习班学员孙建平向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捐赠了文献“1985年赵无极中国讲学笔录手稿”1套;赵无极国立艺专同学许铁生的女儿许清照向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捐赠了8套文献。
在国立杭州艺专学画之时,赵无极常常在西湖边流连忘返,“我一连几小时观察平静的水面上空气的流动,桦树与枫树叶在风中荡漾”。在西湖边的沉思引发了赵无极终其一生的艺术探索。生命晚年,赵无极常念及杭州,回望西湖,对先生而言,西湖是他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艺术现场。
此次捐赠象征着赵无极的艺术,从杭州出发,走向世界,最终又回到了文化的起点,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当代回响。
以赵无极系列作品捐赠为契机,中国美术学院与赵无极基金会共建具有国际影响的赵无极研究中心,中心隶属于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将聚焦赵无极及其艺术,开展研究出版、展览展示、公共教育、宣传推广、国际交流等相关工作。同时,赵无极研究中心还将逐步呈现中国美术学院百年学脉,通过与国际艺术机构建立联系,打造中西文明互鉴研究的标志性成果和“融汇中西”的世界级展示窗口,积极参与世界艺术史新格局的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