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度摄像头变“侵权工具“?法院一纸判决令业主拆除

上游新闻 2025-04-09 17:47:08

为了自家的安全,摄像头可否随意安装?“劳动碰瓷”能获得赔偿吗……4月9日,重庆市高法院通过官方公众号发布了“重庆法院2024年度民事审判十大典型案件”,内容涉及工程分包合同纠纷、人格权纠纷、继承纠纷、隐私权纠纷、劳动争议案,以及房屋买卖合同纠纷等。

安装360度摄像头

侵犯邻居隐私被判拆除

唐某与曾某系同村邻居。2023年11月,曾某在其宅院外墙上安装一枪式摄像头,后更换为360度摄像头,距离地面约3米高,曾某可通过手机随时查看监控画面。

通过现场勘察及查看曾某手机画面,唐某与曾某房屋地基水平差较大,摄像头安装位置与唐某家中二楼高度相当,摄像头拍摄范围覆盖了唐某家中庭院及客厅、二楼厕所、过道等空间。

唐某与曾某多次交涉未果,遂提起诉讼要求曾某拆除摄像头。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唐某与曾某系不动产相邻方,曾某在其宅院后墙上安装的360度摄像头监控范围覆盖唐某家中厨房、客厅、厕所等私人空间,可随时记录唐某及其家人的隐私信息。

曾某虽出于维护自身居住和财产安全的需要在自家宅院安装摄像头,但其拍摄角度、范围已超出合理和必要的限度,构成对他人合法权利的侵害,应承担停止侵害、排除妨碍的法律责任。

为此,法院判决曾某拆除其安装的摄像头。

宣判后,当事人均未提起上诉,该判决已生效。

典型意义

公民的生活安宁和私密空间、活动、信息等隐私受法律保护,不动产相邻权利人因居住安全需求安装监控设备应当充分考虑邻里关系和睦,避免侵犯他人隐私。

本案审理法院综合考虑监控设备的安装位置、监控范围、功能作用及个人隐私范畴等因素,对侵犯邻居隐私的行为予以纠正,划定了个人安全保障与他人隐私保护的边界,强调权利行使应合理有度,对弘扬和谐友善相邻关系、培育文明乡风具有积极指引意义。

三年时间换28家单位

“劳动碰瓷”想获经济补偿落空

邹某在某工程公司任职保安两个月后,以公司未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等为由申请劳动仲裁。随后,邹某向法院起诉请求解除劳动关系,要求公司支付加班工资、经济补偿以及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二倍工资差额共计2万余元。

该案审理过程中,办案人员发现,邹某在2020年至2023年期间不间断更换用人单位28家,入职工作时间最短12天,最长也仅6个月,且邹某离职后均向用人单位提起了劳动争议仲裁及诉讼,诉讼请求多为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工资差额及经济补偿。

渝北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邹某与某工程公司存在事实劳动关系,其加班工资应当受到法律保护。但综合邹某近几年短时间频繁更换多家用人单位,且均起诉主张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的情况分析,邹某的主要意图并非在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稳定劳动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工作获取正常劳动收入,而是利用法律规定和用人单位用工瑕疵行为以谋取工资报酬以外的补偿金等利益。邹某的行为有违诚实信用原则,故对其主张的经济补偿、二倍工资差额不予支持。

于是,法院判决解除双方劳动关系,驳回邹某除加班工资外的其他诉讼请求。

宣判后,当事人均未提起上诉,该判决已生效。

典型意义

为实现互利共赢,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本应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共同营造和谐稳定的用工环境。但个别劳动者利用用人单位管理漏洞制造纠纷,频繁提起仲裁诉讼以谋取不正当利益,损害了用人单位权益,破坏了劳动市场秩序。

本案中,审理法院运用司法大数据推送发现邹某存在“劳动碰瓷”行为,在依法维护其合法利益的同时,对其不合理诉讼请求予以驳回,彰显了平等保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合法权益的司法理念,充分发挥了司法裁判引导劳企双方构建互信融洽、和谐共赢劳动关系的示范功能。

免费送礼品诱骗老年人个人信息

检方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维权

2021年9月起,陈某雷等相继在重庆大足、四川资阳等地乡镇,以“APP拉新、免费送礼品”的名义,违法获取老年人手机号码及验证码,再交由上家注册。上家根据“拉新”成绩每天统一结算费用。

经审计,至2022年1月,陈某雷等16人共计收取上家转款76万余元。2023年5月,陈某雷等16人因前述违法行为被四川省安岳县人民法院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判处刑罚。重庆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四川省资阳市人民检察院分别就管辖范围内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行为提起民事公益诉讼。

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经依法审理,主持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陈某雷等人在调解书生效后3个月内在省级以上媒体公开赔礼道歉,共计印制20000份个人信息保护警示宣传单,一年内分别参加3次公益活动;如不履行,则承担相应公益损害赔偿金。

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在审查调解协议内容合法性的基础上,经公告程序,未收到异议,遂依法出具民事调解书,确认了上述调解协议效力。

典型意义

老年人合法权益保护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陈某雷等不法分子利用老年人个人信息安全防范知识不足的特点,以免费送小礼品为诱饵骗取老年人个人信息,不仅直接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同时还可能为诈骗等其他违法犯罪行为提供条件。

本案在依法惩治违法行为的同时,警示社会公众特别是老年人意识到“免费”诱惑背后往往暗藏陷阱,提醒老年人群体在融入数字生活时提升信息安全意识,全社会共同努力逐步织密老年人信息安全“防护网”。

0 阅读:22
上游新闻

上游新闻

重庆第一都市新闻APP

作者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