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李白敬酒,送周瑜航母,与霍去病唠嗑……年轻人的清明何以“清明”|睡前聊一会儿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晚上好。

一年一会、徒步百里,中学生到烈士陵园敬献花圈,这堂“行走的思政课”,坚持了30年;带上礼物、千里“奔现”,来墓前与神交已久的古人唠唠嗑,“千年前的月光终于还是照到了我身上”;祭祖之后、就地野餐,摆出薯片、烧鹅、酒水、饮料,“祖先吃啥我吃啥”,也是一种豁达……这个清明节,庄严氛围中,也多了一些新画风。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

清明,是关于思念的节日。生死事大、慎终追远早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选择在春和景明、生机勃发的时节开启一场集中祭奠,添一抔新土、献一束鲜花,为追思蒙上一层“哀而不伤”的色彩。用AI重现抗日英烈拍下照片的瞬间,真切体会“他们是跟我一样的血肉之躯”。站在逝者的墓前,聊一聊生活的琐事,讲一讲时代的变迁,我们静静描摹这个他们未曾看到的世界,最后再轻轻道一声,现在很好,请不用再担心。

清明,是关于连接的节日。这种连接,不仅存在于亲人之间,也在更深邃的时空、更宽广的世界里。利用清明假期,换乘多种交通工具去古人墓前,人们讲述着自己如何认识、怎样惦记着从未谋面的“老朋友”:霍去病墓前被放上了巧克力,“他到底还是一个年轻的孩子”;李白墓前摆上了各式各样的酒,如果“酒仙”还在世,是不是还有诗百篇的大作可期;在武侯祠为诸葛亮送上西成高铁车票和西安的泥土,在周瑜墓送上航空母舰的模型,“让周瑜看看现在‘水军’发展得怎么样了”……一物一品,承载着跨越千年的心心相惜,这是“中国人的浪漫”,也是连接古今的情感交响。

当然,清明的意义不止于回望。春花烂漫,春雨温润,春风轻吟,不仅是自然界的复苏之歌,更能激发出人们对生命的敬畏、对时光的珍惜和对未来的向往。“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与古人“曲水流觞”的春日之游遥相呼应,现代人的踏青更多了一份轻松自在。因共同祭祀而团圆的大家庭,趁势野餐、出游,解锁“故乡的春天”。因小长假而重聚的朋友们,或徒步山林,呼吸间满是花草的芬芳;或骑行小道,感受春风拂面的温柔;抑或在公园一角铺开野餐布,享受美食与美景的双重盛宴。清明踏青,不仅是身体的放空,更是一次心灵与自然的深度对话。

清明是千年习俗的诗意延续,科技与创意正赋予它新的色彩。“云端寄情”,虚拟鲜花和电子长明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VR技术,重现与亲人的共同回忆,制作成电子纪念册,让爱与记忆以另一种形式永存;非遗体验,在油纸伞上题写诗句、描绘春景,将“烟雨江南”的意境与追思之情融为一体……

从农耕文明的时间刻度到现代社会的情感容器,清明节始终承载着中国人特有的生命智慧——既敬畏天地自然,又珍重人间温情;既传承文化根脉,又拥抱时代浪潮。当回忆与希望共鸣,当思念与春光共舞,当科技与人文交融,清明节便成为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而这种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文化力量,正是中华文明历经千年依然青春永驻的密码。

这正是:

念念不忘有回响,人间安和故清明。

大家晚安!

(文/叶羽)

0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