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藏于颅内的“珍珠”,竟可能成为威胁健康的隐形炸弹!小脑表皮样囊肿,被医学界称为“珍珠瘤”的罕见脑瘤,因其光滑如珍珠的外观而得名,却可能悄然引起行走不稳、听力下降甚至是癫痫等症状,通过CT和MRI(核磁共振)检查即可确诊。
医生提醒,小脑表皮样囊肿虽为良性,早发现是关键,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诊,延误治疗可能导致不可逆神经损伤。
案例
脑中长了“珍珠”手术后步态稳健
几个月前,44岁的阿忠(化名)走路如同喝醉酒一般,同时还伴有言语构音障碍和视物模糊,经检查确诊为小脑表皮样囊肿,已压迫到脑干及多组颅神经。为了手术,阿忠转诊至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
“颅脑手术风险高,术后会不会有并发症,以至于生活不能自理?”因为手术风险,阿忠的妻子几度落泪。但在主任医师李泉清及其团队的再三解释和安慰下,最终还是决定接受手术。李泉清通过微创的方法进行了开颅显微手术,顺利、完整切除肿瘤,并最大限度保护脑功能。术后,患者麻醉一清醒就感觉到言语和视力得到改善,三天后已能自主行走且步态稳健,康复效果远超预期。
头疼持续一个多月查出小脑表皮样囊肿
26岁的小方(化名)怎么也没想到,一场看似普通的头痛竟会揭开颅内“珍珠”的秘密。
起初,他以为只是普通的偏头痛,但是当头疼持续了一个多月后,发觉不对劲,到陆军第七十三集团军医院神经外科就诊。经过磁共振检查后,被明确诊断为小脑表皮样囊肿。肿瘤位于桥小脑角区,大小约3厘米。神经外科主任王晔东在显微镜下,为其完整切除了这个“珍珠瘤”。术后一周,患者顺利出院,头疼等症状也随即消失。
分析
肿瘤表面光滑如珍珠被归为“先天性疾病”
李泉清介绍,小脑表皮样囊肿,又称“珍珠瘤”,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良性肿瘤,因肿瘤质地柔软、表面光滑如珍珠而得名。“表皮样囊肿占颅内肿瘤的0.2%—1.8%,颅内肿瘤年发病率约千万分之五。我们每年大概接诊十几位病人,但是表皮样囊肿绝大多数是没有症状的,因此大多患者无需治疗。有出现相关症状且需要手术的,一年大约也就两三个。”李泉清说。
王晔东说,这种肿瘤不仅外观独特如珍珠般光滑漂亮,而且切开包膜后,肿瘤内容物排列规整,颜色也多为白色,且有光泽,与其他肿瘤有明显区别。小脑表皮样囊肿发病率不高,科室一年可能仅仅收治几例患者。
谈及珍珠瘤的成因,王晔东表示,它与生长发育有关。这种肿瘤起源于表皮细胞的异位生长,原本应处于正常位置的表皮细胞,却“跑”到了其他地方,因此从某种程度上,可将其归为先天性疾病。当然,也有一小部分患者是由于外伤等因素引发,但这种情况所占比例极低。
发生在不同位置时会表现出不同症状
“这种肿瘤生长缓慢,可能长期无症状,直至压迫周围神经结构而引发临床表现。”李泉清说,小脑是协调运动的中枢,肿瘤压迫可导致醉酒步态(表现为抬脚时缓慢、落地时如同跺脚,步基比较宽、步态欠稳、不能走直线。患者的双上肢左右摇摆,好像是喝醉酒的样子,蹒跚而行)、肢体颤抖等运动障碍。肿瘤若压迫到视神经或动眼神经,会出现视物模糊、复视;若压迫到舌咽神经,会出现言语含糊、吞咽困难;肿瘤增大阻塞脑脊液循环时会导致颅内压增高,出现头痛、恶心呕吐。
王晔东补充道,当珍珠瘤发生在颅内不同位置时,会表现出不同的症状。以桥小脑角区这一常见发病部位为例,这里是小脑与脑干相关的重要区域,若肿瘤在此“安营扎寨”,患者可能会出现走路不稳、共济失调的情况。倘若肿瘤靠近三叉神经或面听神经,三叉神经痛便会找上门来,患者会遭受半个脸剧烈疼痛的折磨,同时还可能伴有听力下降、面部感觉减退等症状。而当肿瘤生长在大脑颞叶时,甚至会诱发癫痫,给患者的生活带来困扰。
这种肿瘤不仅可以出现在颅内,还可能累及颅骨或脊柱及椎管内。若是珍珠瘤生长在椎管内,腰腿疼痛是最常见的症状。不过,颅内依然是珍珠瘤最为多发的“重灾区”,发生在脊柱则相对少见。
提醒
延误治疗可能导致
不可逆神经损伤
王晔东提醒,一旦身体出现相关症状,及时到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等相关科室进行检查和就诊。如果肿瘤相对较小,或与周边血管神经粘连不紧密,有望实现全切。然而,当肿瘤较大且粘连紧密时,手术过程中虽会尽力切除囊内肿瘤组织,但可能会有一部分包膜残留,这意味着肿瘤存在复发的可能。不过,珍珠瘤生长极为缓慢,复发时间也相对较长,且属于良性肿瘤,即便复发,病程进展也非常缓慢,患者不必过度担忧。
CT和MRI检查是发现珍珠瘤的主要手段,典型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囊性病灶,MRI可清晰显示肿瘤与周围脑组织关系。李泉清提醒,早发现是关键。若出现不明原因的平衡障碍、言语异常或视力变化,应及时就诊。
小脑表皮样囊肿虽为良性,但延误治疗可能导致不可逆神经损伤。“手术全切肿瘤是根治方法,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进步,此类疾病的手术安全性已显著提高,可以通过神经导航、术中电生理监测等方法,最大限度保护脑功能,术后神经功能多可恢复良好,患者及家属无需过度恐慌。”
(文/厦门晚报记者匡惟通讯员张舒姗程菲王一军漫画/刘哲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