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行动》作为《红海行动》的续作,以下从多角度分析该片的优缺点

十二点半影视 2025-02-23 10:30:11

《蛟龙行动》作为《红海行动》的续作,以中国核潜艇深海作战为题材,试图延续前作的硬核军事风格,并在春节档中掀起观影热潮。然而,影片上映后口碑呈现显著两极分化,既有观众盛赞其视听震撼与题材突破,也有批评者指出其叙事短板与内核空洞。以下从多角度分析该片的优缺点:

一、视听与题材的创新性

影片首次将中国核潜艇的深海作战搬上大银幕,通过1:1还原的潜艇模型、高精尖军事装备(如机械狗、无人机)以及逼真的水下战斗场景,展现了国产军事片的工业化水准。潜艇战的窒息感、声呐兵的临场操作、鱼雷互射的爆炸场面等,均被观众评价为“震撼”“沉浸感强”,尤其是开场18分钟的高燃战斗戏,直接将紧张氛围拉满。此外,影片融入红警游戏般的视效风格,如火箭飞行兵、潜艇声呐的英语女声提示,进一步增强了科幻与现实交织的独特观感。

二、叙事与节奏的争议

尽管场面宏大,但影片的叙事逻辑和节奏成为争议焦点。支持者认为其快节奏剪辑与“突突突”的动作戏符合军事题材的紧迫感,文戏与武戏的穿插也平衡了观影体验。然而,批评者指出,146分钟的片长过度堆砌爆炸与肉搏场面,主线剧情单薄到“一两句话即可概括”,部分情节(如黄轩与于适的父子线)被指刻意煽情且与主线脱节。此外,专业术语的密集使用虽增强了真实感,却也抬高了普通观众的观影门槛,导致部分观众“只能看热闹”。

三、角色塑造与主旋律表达

影片试图通过群像刻画展现中国军人的集体精神,如张涵予饰演的艇长、王俊凯饰演的声呐兵曹弘浪等角色均有高光时刻,部分观众认为这些人物“有血有肉”。但反对声音指出,多数角色沦为工具人,缺乏性格弧光,“连清晰的正脸都未展现”,仅靠张涵予、黄轩等资深演员支撑演技。在主旋律表达上,影片通过“不负国家,不负人民”等口号强化家国情怀,但部分观众认为其内核空洞,未能将宏大叙事与个体情感有效结合,导致共情不足。

四、市场表现与行业反思

《蛟龙行动》上映后票房未达预期,豆瓣评分6.3分,远低于前作《红海行动》(8.2分),最终选择撤档调整。这一结果反映了观众对军事题材电影的审美疲劳,以及对“重工业大片”叙事能力的更高要求。尽管官方媒体(如《人民日报》)和军事单位(如北海舰队)为其背书,但普通观众对“主旋律公式化”的批评日益尖锐,认为博纳影业的主旋律创作已陷入“打打炸炸”的套路化困境。

五、综合评价

《蛟龙行动》是一部典型的“高概念、低完成度”作品。它在军事题材的技术层面(如场景还原、动作设计)达到了国产电影的新高度,尤其在核潜艇这一稀缺题材上填补了空白。然而,其叙事薄弱、角色扁平、内核空洞等问题,暴露出主旋律电影在追求视听奇观时对故事深度的忽视。若未来能平衡场面与叙事,减少煽情冗余(如争议较大的“吹口琴”桥段),并赋予角色更多人性化刻画,或许能真正实现军事类型片的突破。

总体而言,影片适合军事迷或追求视听刺激的观众,但对于注重剧情深度与情感共鸣的观众而言,可能略显失望。

1 阅读:10

评论列表

恭喜发财

恭喜发财

4
2025-02-23 10:40

[赞][赞][赞]

恭喜发财

恭喜发财

2
2025-02-23 10:40

垃圾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