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两枚参观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陈列馆老徽章

宝宝聊过去 2024-11-07 19:21:06

这是一组两枚参观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陈列馆纪念章,一枚为异形设计,画面中毛主席左向侧面浮雕像占据了中心位置,金灿灿,光焰无际,犹如一轮红日冉冉升起;毛主席浮雕像下镌刻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纪念馆大门图景,建筑大门顶端铸一“火炬”,象征希望与光明,意喻“星火燎原”。纪念章背面铭文: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陈列馆(如下图)

一枚为长条设计,画面分别由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纪念馆大门和象征希望与光明的火炬以及毛主席书法题字:星火燎原,三个构件组成。

纪念章背面铭文: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陈列馆(如下图)

  广州中山四路两旁,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一片典雅庄重的古建筑群安静地坐落其间:红墙黄瓦、殿檐斗拱、泮池拱桥……在婆娑绿树掩映之下,一砖一瓦都焕发着动人的生机。

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纪念馆大门

  每逢春天,棂星门旁两株高大的木棉树,枝头总是红艳似火,如烛如炬。98年前,毛泽东同志在这里主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也如同黑夜里燃起的一把火,全国有志青年纷至沓来,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征途。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里堪称大革命时期中国农民运动的摇篮,培养出大批农民运动骨干。他们前赴后继,将革命的火种播撒到全国各地。

  1953年,在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的基础上,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下称“农讲所”)旧址纪念馆落成,曾任教员的周恩来总理亲自为纪念馆题名。

  时光虽逝,走进农讲所的棂星门,人们依然可以再次回到历史原点,走进那段风云激荡的峥嵘岁月,感悟中国共产党人不变的初心。

  在羊城二月温暖的空气里,火红的木棉花已然傲立枝头。“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16个大字在晨光中熠熠生辉。

  由广州农讲所纪念馆党支部书记黄广宇引路,跨过泮池的拱桥,从大成门拾级而上。展厅里,根据资料复原的课桌、书架、床铺,简朴整齐如昨。

  “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毛泽东当年铿锵有力的论断,掷地有声。中国共产党对农民运动的认识也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后,为适应农运发展的需要,在彭湃等共产党员积极倡议和推动下,以“养成农民运动之指导人才”为宗旨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正式开办。

  从1924年7月到1926年9月,广州农讲所共举办过6届。“为了配合即将进行的北伐战争,发展全国农民运动,第六届农讲所扩大了招生的人数和范围,成为办学时间最长、招生规模最大的一届。”黄广宇说。

  来自全国20个省区的327名学员纷至沓来,所址也迁进了占地宽广的番禺学宫。始建于明洪武三年的番禺学宫,在明清时期曾是培养儒家生员和祭祀孔子的地方,有着“岭南第一学府”的美誉。

  农讲所将大成门间隔成教务部、值星室、庶务部。正后方的大成殿和崇圣殿,分别用作学员们的课堂和膳堂。周恩来、彭湃、萧楚女、恽代英等都曾在此留下挥斥方遒的风姿。琅琅书声仿佛还在大成殿里回荡。

  步入第一展厅,巨幅油画《毛泽东在讲课》映入眼帘。意气风发的毛泽东正比划着手势,分析中国的阶级关系。学员们神采奕奕的眼神里,流露出对未来新中国的憧憬与向往。

  当年的课表显示,第六届农讲所课程有25门之多,内容涵盖农民问题的革命理论、中外历史和社会政治经济等,军事训练占到了总课时的三成。毛泽东负责《中国农民问题》《农村教育》《地理》等三门课程。

  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是农讲所教学的一大特色。学员们先后到韶关曲江县农会、海丰等地实习调研,还旁听了广东第二次全省农民代表大会。同时,农讲所按不同省、区将学员组成13个农民问题研究会,对36个项目展开深入调查。后来,这些调查材料被编进《农民问题丛刊》,在宣传革命思想、提供政策指导、介绍农运经验和传播知识信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民问题丛刊》也成为农讲所沉甸甸的“镇馆之宝”。

  从1924年7月至1926年9月,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一共举办6届,培养了800多名农民运动骨干。他们毕业后奔赴全国各地,宣传农运理论,发展党的组织,成立农民协会,推动全国农民运动发展,燃起革命的星星之火。

  “他们参照广州农讲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全国各地开办各种农讲所、农训班或农军学校,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提供了人才储备。广州农讲所也因此赢得‘中国农讲所的母校’的美誉。”黄广宇补充道。

  农讲所学员的身影一直活跃在中国革命的舞台上。在艰苦卓绝的革命生涯中,将近1/4学员献出了年轻的生命。韦拔群、黄学增、毛泽民、韩永禄等200多个不朽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中国革命伟业的丰碑上。

0 阅读:1
宝宝聊过去

宝宝聊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