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所料,小鹏汽车再次以0.81万台交付量,超越理想汽车的0.75万辆,夺得新势力最新周销量榜单第一。而就在不久前的1月份,小鹏汽车还以30350辆的交付量,时隔30个月重夺新势力销冠,同比增长268%。同样在1月,理想、问界、蔚来的交付量分别是2.99万辆、2.09万辆和1.4万辆,分别同比增长-3.97%、-36.5%和37.9%。要知道,1年前的小鹏汽车,还深陷月销8000辆的低谷,裁员、高层人事动荡等新闻屡见不鲜,外界对其“掉队”的质疑声也不绝于耳。
从ICU直接蹦迪到KTV,如果只是将小鹏超200%的同比增长,归结为去年1月销量基数低,显然是片面的。那么,在这一年时间中,小鹏汽车到底做对了什么,才让小鹏上演这么一场堪称史诗级别的“逆袭”?
“双子星”:P7+和MONA M03
小鹏汽车销量实现“逆袭”,最大的功臣无疑就是“双子星”P7+和MONA M03。虽然周销量榜单中没有详细列出单一车型的销量数据,但如果翻看1月份销量,就会发现“双子星”已成为小鹏销量增长不可或缺的引擎。
数据显示,1月份,小鹏MONA M03销量15225辆,小鹏P7+销量8114辆,两款车在小鹏1月销量中的占比分别达到53.72%和28.63%。产品是销量上涨的最直接原因,在中国车市,品牌的影响力固然重要,但产品力和价格永远是影响消费者的决定性因素。而小鹏销量逆袭的背后,就是在“双子星”上,将产品力和价格做到了极致。首先是产品力。智驾这一直是小鹏赖以生存的核心竞争力,甚至上升为品牌标签,而在主打“三不”(不选装、不收费、不订阅)的小鹏P7+上,小鹏真正做到了高阶智驾的全系标配。在部分车企智驾功能需要数万元买断费用的今天,“免费赠送”高阶智驾功能的策略,无疑大幅降低了用户享受高阶智驾功能的成本。
三电系统,同样是小鹏汽车的强项。影响纯电动车续航的主要因素有二,一是电池大小,二是电控优化。小鹏汽车公布的数据显示,39%的小鹏P7+车主百公里平均能耗为12kWh-13kWh,仅有5%的车主百公里平均能耗在15kWh以上。而在MONA M03上,小鹏更是用62.2kWh的电池包,把续航做到了620km,电耗为11.5kWh/100km。作为对比,此前特斯拉一直是业内“三电技术”的标杆,Model 3上62.5kWh的电池包,拥有634km的纯电续航,电耗为11.2kWh/100km。也就是说,小鹏的三电技术,已经与特斯拉看齐,而小鹏无论是P7+还是MONA M03,售价都远低于Model 3。而在提供超强智驾能力和超长续航能力的同时,无论是轴距3米的小鹏P7,还是轴距2.81米的MONA M03,在各自所在的细分市场中,都拥有更大的尺寸和空间,更适合追求乘坐舒适度的消费者。
以小鹏P7+为例,如果你体验过那些当红的532轿车就会发现,他们个头虽大但并不适合家用。无论是蔚来ET5、还是小米SU7,后排空间都比较狭小,完全比不了小一号的帕萨特、凯美瑞,而空间较大的智界S7售价也较高。但小鹏P7+证明了中国消费者对空间的追求是永恒不变的,超大的空间一改P7的空间短板,直击了保守派和家庭用户的最大痛点。除了三大核心竞争力,小鹏P7+的座椅通风/加热/按摩、800V平台、超快的OTA升级速度等;MONA M03全系标配的360度全景影像、全速域自适应巡航、电尾门、前排无钥匙进入、主副驾座椅电动调节、外后视镜电动调节以及加热等功能,这些同样是打动消费者的点。再就是价格。无论是小鹏P7+,还是MONA M03,都有一个共通点,那就是相比小鹏过去的产品,“双子星”的定价更亲民。作为一款典型的“532”车型,小鹏P7+的起售价只有18.68万元,顶配售价也仅为21.88万元。作为对比,同样是“532”车型,且都配备高阶智驾辅助的车型中,小米SU7售价为21.59-29.99万元,智界S7售价为22.98-34.98万元。
MONA M03同样也是把“性价比”做到了极致。M03的售价区间为11.98-15.58万元,而秦PLUS EV则是10.98-12.98万元。虽然M03起售价比秦PLUS EV高了1万,但电机功率高了40kW、续航长了95km,另外,包括悬架、配置在内前者也远超后者。就连“价格屠夫”的比亚迪秦PLUS,在小鹏MONA M03面前也丝毫不占优势,可见M03的“性价比”到底有多高。中国消费者是最现实的,中国市场也是最公平的,任何有实力的车企和产品,都能得到市场认可。相比此前SKU复杂的G9,以及设计用力过猛且产品毫无亮点的G6、X9,小鹏P7+和MONA M03这两款“双子星”,在产品定义和定价层面,恍若打通了任督二脉一样,摸准了市场需求的脉搏。
将时间拨回2023年,小鹏的处境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摇摇欲坠。销量方面,老车型卖不动,新车型上市翻车,被吐槽 “定价混乱”、“配置像抽盲盒”,价格与定位上十分尴尬;在品牌营销上更是混乱不堪,网友甚至调侃道“小鹏的新闻标题只有两种:快倒闭了,或者还没倒闭”,而被视为品牌“根基”的高阶智驾,在声量上也被华为盖过。
受一系列不利因素影响,2023年的小鹏汽车,全年净亏损104亿,毛利率负数再创新低,连续四年亏损超270亿元,资产211亿却负债261亿,“资不抵债”照进现实。对于小鹏汽车为何过去几年会如此“浑浑噩噩”,以及又是如何在短短1年时间中,完成蝶变实现逆袭的,在此前晚点Lastpoint采访何小鹏的文章中,给出了回答。总结来说,小鹏汽车从过去几年的沉沦,到如今的蝶变,贯穿始终的其实只有两个字:体系。对于造车新势力来说,组织与体系能力的提升,是一门躲不过去的“必修课”,更是企业、品牌是否能够长远发展的基石。
过去的何小鹏就像任性的“理工男”,沉醉于自己感兴趣的技术领域,而忽略了作为一名CEO所应承担的“责任”,导致小鹏汽车从上到下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高效、有序的体系,甚至可以说混乱来形容也不为过。就以小鹏汽车此前几款车型,为何定价这么贵为例。由于体系混乱,导致公司内部贪腐成群,供应链成本高企,以及产能爬坡缓慢,而这些问题带来的最直接结果就是,小鹏汽车此前的产品价格卖得比同级其它车更贵,销量始终无法气色,毛利率也不断突破新低。而小鹏汽车“体系”重塑的背后,离不开两个关键性的人物:雷军和王凤英。
“小鹏最大的问题是,你只想做董事长,不想做 CEO”,雷军的这句话彻底敲醒了何小鹏,于是何小鹏重新学习做CEO:从一名轻快的造梦者,变成了沉重的实业家;而王凤英的入职,则直接直接揭开了小鹏汽车的伤疤,将小鹏的问题彻底暴露在阳光下。
彻底“醒悟”的何小鹏,重新承担起CEO的职责,在过去两年没有选择盲目扩张,而是在小鹏汽车内部进行了“刮骨疗伤”式的自我改革,在战略、产品、管理、组织等多方面进行了全面变革,体系能力的彻底重塑也铸就了小鹏汽车最坚实的地基。
一方面,得益于体系的重塑,小鹏汽车在供应链、设计、研发、制造等全流程领域,实现了降本增效,叠加小鹏MONA M03和小鹏P7+两款新车交付量的持续上升,规模效应已显露,进一步推动了毛利率改善,让小鹏汽车的盈利能力不断提升。另一方面,在体系能力提升的赋能下,小鹏汽车在技术领域保持领先优势,并将技术优势转化为盈利能力的提升。“随着技术降本全面兑现和规模的环比大幅增长,我们的毛利率进一步提高至15.3%,实现连续5个季度的持续改善,创历史新高。”在2024年Q3财报电话会议中,小鹏汽车副董事长兼联席总裁顾宏地博士表示。
其次,就是小鹏汽车跑出了一条“技术领先+超级爆品”的新增长模式。小鹏MONA M03上市后连续多月交付破万,如今更是稳定在月销1.5万台以上;小鹏P7+上市三小时大定破3万,上市3个月内,交付突破3万台,打破了同级别的交付速度记录,成为目前国内最抢手的智能纯电轿跑车之一……过去的小鹏汽车,给外界的印象一直都是“懂技术,不懂市场”,而在完成体系改革后,小鹏汽车对于市场趋势的精准洞察和对用户需求的深度理解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由此,“重研发、懂技术”的小鹏汽车也接连推出多款超级爆品,推动品牌销量的攀升,进而带动各项财务数据持续向好。小鹏汽车2024年Q3财报显示(Q4和全年财报尚未公布),总营收达到101亿元,同比增长18.4%;三季度交付量为46,533辆,同比增长16.3%;毛利率进一步攀升至15.3%,创历史新高,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8个百分点,实现连续五个季度增长。
而这显然只是小鹏“蝶变”的开始,考虑到小鹏P7+和MONA M03都是去年下半年才上市,且需要经历产能爬坡,因此,小鹏汽车2024Q4及全年财报,会有一份更为亮眼的数据。此外,除爆款的“双子星”外,小鹏汽车还计划在2025年推出3款全新车型和4款大改款车型,其中全新车型包括B级SUV、C+级6座全尺寸SUV以及被称为“陆地航母”的车型。东吴证券发布的一份研报显示,小鹏汽车在用多方面技术创新能力来重新占领用户心智,正在开启一个越来越大的品类市场,2025下半年开始小鹏汽车增程技术和自研芯片陆续上车,或将开启又一轮核心能力的上升,预计2025年销量将达到40万辆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