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是《知否》表达的主题之一。顾廷烨曾为了明兰的这一劝诫,决定回侯府为了蓉姐儿争一争。卫小娘临死前还在为明兰的未来殚精竭虑。
但看到王大娘子控诉王老夫人这一段,我还是很唏嘘。
康姨妈撺掇王大娘子下毒,害盛老太太的事情东窗事发,王老夫人为康姨妈求情不成,妄图直接将事情一股脑儿全赖在王大娘子身上,想拉大娘子做替死鬼。
王大娘子直接懵了,一时不能接受,她含泪哭诉:
母亲,从今往后你只有一个女儿了。你为了保全姐姐,连我的性命,哥哥的官声,王家的体面,乃至孩子们日后的前程日子,都不顾了。既然如此,我也用不着有个母亲了。
面对王大娘子的控诉,王老夫人说,我这是纵横谋划。好一个纵横谋划,她的这一纵横谋划,将盛纮,王大娘子,长柏,以及整个盛家,都算计进去了。
她知道,只要把王大娘子拉下水,必然会累及长柏和盛纮的官声,到时候影响的是整个盛家。王大娘子心疼长柏,是决计不会让长柏为了此事辞官的。而盛纮也会为了盛家的名声不同意报官。
这样摆在盛纮和王大娘子面前的最好选择就是:按下这件事情,隐忍不发,吃个哑巴亏,就这么稀里糊涂过去了。
但他没有算准长柏的正直和善良,以及他保护祖母和力挺妹妹的决心。长柏在回家的路上就打算好了,哪怕是拼上自己的前途,也要为祖母讨一个公道。
很多人感动于长柏对明兰的维护,当时在场的所有人,除了顾廷烨,没有人会维护明兰。但长柏回来了,他的到来犹如天神下凡一般,给了明兰最强的后盾。
但反过来想一想,明兰又何尝不是长柏最坚强的后盾啊。有了明兰这个后盾,他才敢说辞官的话啊。
假若长柏不管不顾地辞官了,危及的是整个盛家和已经出嫁的妹妹们。比如华兰,她在夫家忍气吞声十年,长柏的升迁是她在夫家扬眉吐气的主要原因之一。长柏一辞官,只怕她要一朝回到解放前。
如兰也让好不到哪里去,文炎敬的母亲是个挑事精。盛家如日中天的时候都敢往文炎敬的房里不停地塞小妾,盛家落魄了,只怕如兰会活成离婚前的淑兰。
那长柏为何敢坚定地说出辞官这样的话呢?明兰同样给了哥哥敢说出这话的底气。
因为他知道:其他人他不敢保证,但是明兰她敢保证,她不会看到盛家的人任人欺负。顾廷烨是他从小玩到大的兄弟,明兰是他从小护到大的妹妹,他相信他们:即使盛家不复往日的荣耀,作为侯爷的顾廷烨和诰命夫人的明兰,他们也定不会袖手旁观。
“兄弟姐妹,应当同气连枝”,这个观点最初是孔嬷嬷传达给明兰的,而明兰也一直铭记于心,时刻提醒自己:什么是一家人。
《知否》最后,盛家大团圆。很多人不解,为何墨兰就这么轻飘飘地得到了所有人的原谅?我一开始也很不解,以为这大概是导演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强凹了一个团圆的结局吧。
直到看到明兰娴静地拉着顾廷烨的手,站在院子里,望着欢聚一团的一家人欣慰地说:
这就是日子,行了,吃饭去吧。
看到这里,我有一瞬间的恍惚和温暖:原来“出嫁”,并不是意味着离别,而是为了带着美好回归。
其实,明兰早就决定原谅她的四姐姐了。而明兰,虽然在这一过程中,对盛家和盛纮,难掩失望之情,她也曾强势报复盛家那些辜负过她的人,但她迂迂回回,却从没有放弃过家人。
因为,自始至终,她的心里都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所以啊,即使长柏没有及时赶回来,明兰也不会为了要给祖母一个说法,而将盛家推向一个万劫不复的地步。
但是,爱祖母如命的她,绝对不会那么轻易就放过了康姨妈。她会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就像当初为卫小娘报仇一样,让康姨妈或合理,或意外的消失。
长柏的出现,以及他坚定的态度,其实是给了看似是,要不王大娘子死,长柏辞官,盛家名声受累,要不将毒害祖母这件事藏而不发,这样的死局一个转机。
就像王老夫人说的那样,毒害婆母的罪,属十大不赦,轻则斩首,重则凌迟。但长柏这一釜底抽薪,不但保住了王大娘子,更是保住了盛家。毕竟去宥阳老家吃斋念佛,王大娘子的命算是保住了。
康姨妈最终也自食恶果,虽然被墨兰放跑了,但她死性不改,陷害明兰,被顾廷烨一剑结果了。
明兰的前半生,看似在不停的宅斗,自保,可她最终得到了王大娘子的爱,祖母的爱,顾廷烨人的爱,兄弟姐妹的爱,父亲的爱,虽然稀薄,但也有。
她的一生才过小半而已,就得到了世俗意义上的所有的爱,她圆满了。
这与她,对盛家,对盛家的人,付出的真心有关。其实啊,明兰和她的祖母挺像的,都是在盛家受过伤害,比辜负过,然后又对盛家付出真心的人。
生活就像一张巨大的网,网罗了很多的爱给我们。但同时它也会不可避免沾上脏污,粉尘等杂物。我们要做的就是,一点一点筛掉那些杂物,留下那些爱意。
这在大家庭里尤其明显,我太明白这种感受了。我的家族就是一个大家族,我奶奶四世同堂,过年的时候,如果聚齐了,有50几口人。我明白也见识过,家人之间的那些计较。但隐藏其中的,复杂的真心和爱意,我也能随时感受到。
长柏赌上前途也要护祖母这件事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兄弟姐妹,一定要同气连枝,才能在风雨来的时候,临危不惧,护住自己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