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长期国债,对普通人有啥影响?

寄翠谈商业 2024-05-20 12:05:27

最近出了一件大事——财政部推出1万亿的特别长期国债。

很多人想搞清楚跟我们普通人有啥关系,是我们国家很缺钱吗?还是什么地方出问题了?

最近网上啥说法都有,连沙特要包圆儿这一万亿的消息都出来了,我是不信的。去菜市场买菜,和去农贸城批发菜,它俩的流程不是一回事儿。

大家有点懵,甚至有点恐慌了,有人问我们的钱是不是又要贬值了?如果来一次大贬值,那我们的日子就难过了,毕竟3年的口罩病已经让我们的收入和储蓄降了不少。

第二个疑问就是担心通货膨胀会爆,2008年绿豆、玉米和猪肉等食品连番暴涨,相信大家都没忘记,12块钱一斤的猪肉突然变成28块,这种情况哪怕维持半年,大家都受不了的,这就是高通胀的可怕。

第三个疑问最关键,手里的钱怎么办?要不要把理财赎回,去买国债?在现在这种形势下,国债多少能跑赢通货膨胀的。

但凡三个问题里有一个整不明白,谁都会慌的。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国家政策对个人的影响,大概也就是这么几个方向。

今天就聊聊这个国债,大家有啥意见,可以留言补充。

在1998年、2007年和2020年财政部发行过三次特别国债,比如2020年就发行过1万亿抗疫特别国债,当时抢疯了,被机构秒光。

这次要发行的超长期国债有3种组合——5月17日发售的是30年期特别国债,分7次发行;5月24日发售20年期特别国债,分12次发行;6月14日发售50年期特别国债,分3次发行。

这3种国债的数量加起来正好是1万亿,计划卖到11月份,从发行的次数来看,20年期的数量最多。

参考前26年里特别国债的发行经历,秒光的概率最大。

什么是国债呢?国债是国家在运行当中,有收入和支出,本质上和家庭一样的,收入和支出不平衡时日子就难过了,当支出大于收入的时候,财政就会出现赤字。比如,口罩病期间,国家和家庭个人都在吃老本。

那怎么弥补财政赤字呢?一般靠发债的方式来,这个债又分地方债和国家债两种。

国家债是信誉最好的一种债务,用国家信誉做背书的,债是有期限的,所以又分长期和短期。

这次发的超长期国债又分两种方式:一种是记账式国债;另一种是不记名国债。利息每半年支付一次。

这两类国债的一般都是卖给谁呢?

记账式国债主要卖给金融机构,什么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和基金等等,盘活大资金用的。就跟承兑汇票一样的,都是有交易单位背书,要么卖给其他公司,要么捏手里等到期了到银行兑现,跟个人没关系。

不记名国债就灵活多了,就跟我们以前买国库券是一样的理财产品。它可以在二级市场上流通,你可以自由买卖。

不是说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后期限到了才给兑现本息,这个不记名国债是随时能在二级市场贴现卖出。

假设你手里的不记名国债的利率是3%,也就是说到期后能拿到3%的年利息。如果你现在着急用钱,等不了那么久,那就挂2.5%卖出,等于你舍弃了0.5%的利息差,别人一看有利可图,就买走了,这个叫贴息。

息差,也就是国债的价格,它的流动性跟供求有直接关系,买的人多,贴息就少,如果买的人少,贴息当然就多。

国债是一种比较特殊的金融产品,它是央行恒定存贷款利息的锚,不会让利息变化太离谱,在合理可控范围内波动。

现在财政部发这1万亿特别国债,国家借钱要干啥用呢?

主要是地方政府要化债,至少前十年里各地大搞基建,这个是刚需。

但这种没啥商业效益的事情也只能是政府来干,所以地方债规模也不小,这个靠地方财政收入填补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上头转移支付。

还有一些重大民生工程的建设也不能停,继续投入当然需要大量的资金。

这两方面都是保障社会安定和公共开支等等,没有持续投入,那么良好的社会治安、教育、交通、医疗等等就会出问题,我们的城市就会乱套。所以,这是一个刚需的持续性投入,一定得继续花钱。

从消费角度来讲,看看现在每个月的CPI都在0.1%到0.3%之间晃荡,说明了什么?

说明消费在缩减,距离年度3%差太远了!除了解决温饱问题,现在大家的消费意愿太低了。

这对社会经济发展非常不利,不消费那怎么办?我们发现这段时间,各地水电气开始涨价了,高铁也破天荒开始涨价了,这些都会纳入CPI计算指数。也就是说,消费严重不足时,各个口子都非常缺钱,当消费量不足的时候,原来的价格就维持不下去了。

我这么分析,不是为了维护涨价,而是在说事实。公共用品涨价对低收入者来讲,实际上损失挺大的。

这些基础性消费都是刚需,鞋子口红可以不买,总不能不生活做饭吧?

细说一下高铁为啥会涨价。

高铁是国家靠几万亿贷款砸出来的,当时该抵押的资产都抵押了,主要是高铁发展到现在,已经到了一个大的维修期了,高铁系统的维修也需要大量的钱,现在没多少资产可以继续抵押,也就没法多贷款了。

不修是不可能的,一天来回就是千万人出行的大事儿,运营没法停。

那怎么办呢?只能通过涨价来部分实现,另外就是需要依靠国债这类的资金投入。

再说回这1万个亿超长期特别国债,有人问是不是相当于给市场放水?

我可以明确地说,这不是放水,恰恰相反,这是在抽水,让那些沉淀的资金转起来。

当居民消费不足导致通胀率CPI上不去,而存款在增加,特别是企业PPI(经理人采购指数)老在50%枯荣线打摆子的时候,还剩哪个经济主体可以提振经济?

那就是:政府可以成为最后的买单人。

你不是不想花钱消费吗?那政府就把金融机构和老百姓手里的钱给借过来,加大在公共服务上的投入,以此带动就业,促进商品消费,从而盘活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

所以,发债相当于从市场抽水,把死水(存款)变成活水(投资)。

发债借到钱以后,同步推出第二个动作——让金融机构拿着一些债券票据,到银行做抵押贷款。

这个叫做央行逆回购,给市场释放一波流动性。

如果把钱都拿走了,市场缺钱了,流动性会紧缩,不利于市场的活跃。所以,发债是把市场里的钱虹吸走,政府把这些钱用在一些公共建设的投资和民生支出上,本质上政府的这个动作也叫消费。

用这种办法来带动民间消费。

你看那M2在不断扩大,也就是M2减M1剪刀差等于长期存款在扩大,说明新发货币空转现象比较严重,都在银行的账户上趴着,没有投入到社会经济建设的大潮流中去。

这是不行的,发行货币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刺激消费增长,不能总趴着吃点银行利息吧。

个人不花钱,企业不花钱,那政府来花,发行长期国债就是这个目的意思,扩大M1体量,让钱流动起来。

有人说人民币的锚从美元切换到国债了,这个说法也不对。

改开以来,中国是个出口大国,贸易从几亿美元增长到每年几万亿美元,99%的国家货币都是锚定美元的,这没啥不好意思的。

区别是中国的金融政策是独立自主的,实行严格的外汇管制措施,企业出口赚了外汇,美元是不允许企业和个人拥有,也不允许在国内流通的,国家把你赚到的外汇换成等价人民币,外汇由国家统一管理储备。

这个外汇对应的人民币,就是M2扩大的来源。

但是人民币锚定美元是为了给汇率一个参照的基准,而且人民币也不是完全美元为锚的,这个过程比较复杂,大家可以自己研究汇率的事情。

简单说一下这个逻辑,我们号称有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但对应的M2只有300万亿。

如果以美元为锚的话,M2数值应该比这个大很多倍才对。

有人说M2这么大了,会造成严重通胀的。

这事不能这么片面理解纸面数字,虽然M2是300万个亿 比日欧加起来都大,但有人想过国内房地产的资产价值有多少吗?400万亿!目前为止跌了20%,那还有300多万亿,通过这十几年的疯狂投入,实际上大部分的M2被房地产虹吸沉淀了,而且也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出来的。

所以,M2不能光看总量,重点得看增速。

假如M2增速超过了10%,加上地产那边吸不动了,那可能钱就会高通胀贬值。因为,这些年的GDP增速想超过5%都很难,这样的话等于M2是GDP增速的2倍,多出来的钱就会造成通胀。

如果两者增速差不多,那就不可能出现通胀,所以我们看到貌似天量的M2,完全没必要恐慌。

对于货币政策、金融政策,值得我们花点时间搞明白。

当政策要变时,就能明白我们普通人能做什么,怎么做。

这次发债的目的是什么呢?

最大的可能性是,未来把存款利率给拉下来。

按照经济学的供需关系来讲,利率越低,越能刺激经济循环。

哪怕是这几天开始发售的1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刚开始谁都不知道利率是多少,是5月17日发售当天,各金融机构以招标竞价的方式,这才确定了票面利率为2.57%。

按照这个利率竞购成功之后,对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说,等于是买了一个长期性资产。未来也可以当做理财产品转卖给其他金融机构,它的年化收益一定是2.57%以内的,但不会低到离谱。

比如,记账式国债会被包装成理财产品,卖给个人,利率在2.57%至2.51%之间变动,这样的话金融机构才有利差,但不会有过大的浮动,因为超大资金的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这样的操作,等于是把长期存款利率调整下来了,进而把未来的存款利息也给降下来了。

所以,未来大概率会进入一个低利率时代,这也可以参考其他发达国家的金融发展规律,不会偏离太多。

所以说,国债实际是一个金融价格之锚,美国十年期国债就是国际通行标准的美元价格。

那我们刚发行的超长期国债,其实也是个资金价格,当国债的年化利率,也就是价格通过竞标固定以后,任何金融机构都会围绕这个价格进行买卖。

我们也进入一个长期低利率时代,对普通人来说,钱生钱就没那么容易了。

此外,从普通人资产配置的角度来讲,想要通过买理财产品来跑赢通胀,那难度会比现在大。

顺便瞎说两句未来两三年的判断,当美元进入降息通道,美元就会对全世界大水漫灌,对外输出通胀,那中国的资产价格也会随之上涨,CPI也会拉高到3%以上。

那个时候的长期存款还是在2.57%以内扑腾,对比通胀就是倒挂的。也就是说,靠买国债等债券型理财产品,是不可能跑赢CPI的。

所以,我们普通人不管什么时候都应该立足当下,放眼未来,根据风险承受能力做一个流动性迥异、中短长期的投资组合。

不管做哪些投资,风险永远是第一位的,比如说,买了股票,就不建议再购买股票型基金,免得被一锅端,要有风险隔离意识。

房地产的金融属性,将来大概率会被慢慢剥离,因为房住不炒是一个长期性的战略定位。

炒房团将结束它的历史使命,大多数住宅类的房产都会失去炒作价值,商业类的可能还有机会,但这个商业价值的高低,需要专业眼光的人去判断。

总而言之,未来的资本性收益在减少,劳动性收益在提高。因为,我们正在走向发达国家的过程中,从工业化社会往服务业社会转变,劳动力会变得更值钱。

逻辑就是这样,炒个房就能实现阶层跃升,或者大赚特赚的时代不可能再有的,也就是说资本性收益会下降,服务业逐渐发达,带动劳动性收益进一步提高。

未来有一技之长的人,不管在哪个领域,都有可能拥有过人之处的特长。

对普通人来说,将来有超级特长的人,他带来的高收入机会更大。这在很多短视频展示的文创类劳动者当中,已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可循。

拉开时间轴来看,今年的1万亿国债发行,可以看作是资本和劳动力的博弈,社会发展到了一个拐点,记账式国债是整合金融机构的货币工具。

普通人能买的是不记名国债,它在市场上可以自由流通。

这种资产投资,主要针对的是本金安全,在出现新的投资机会时,便于切换,而利率是次要的。

今天主要是站在普通人的角度,闲聊一下国债对我们的影响,对未来的影响。我的判断不一定全对,特别是对未来的判断分析,抛砖引玉,思考一点社会将会怎么变化,我们可以做点啥。

尽管未来钱生钱的投资机会不多了,但不希望被时代抛弃。

0 阅读:0
寄翠谈商业

寄翠谈商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