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知道林徽因,源于上学时读到她那首著名的《你是人间四月天》,感动了千万人的那句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同样也深深地感动了我。她留下的那些绝世的照片,也让任何一个女孩心生羡慕,感叹上天怎么会如此偏心,把所有女孩渴望的一切都馈赠给了她。
直到最近这几天读了慕容素衣的《当时明月在》,才明白,她之所以能获得上天的眷顾,并不仅仅是因为她的美貌和善于交际,更是因为她的成就。她是中国建筑领域的开拓者,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事业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是这些让她名满至今。
作为一个出身于高级官僚家庭、诗书礼仪之家的娇贵小姐,林徽因一生坚守初心,执着于在当时还不为大多数人认可的建筑事业,最终取得了令国人瞩目的成就。
在书中,慕容素衣用平实的笔调,详实叙述和评价了林徽因的一生,让我们对这位民国女神有了一个全面、客观的了解。
一、 为爱执着,“迂回战术”终圆梦1920年,16岁的林徽因随父亲林长民赴欧洲考察,租住的女房东是一位建筑师,伶俐俊俏的林徽因非常得女房东的青睐,经常帮女房东描图,一来二去,林徽因也爱上了建筑,并把它定位了自己一生的事业。
在那时的中国,建筑连个概念都不是,在人们心中,不管多么出色的建筑师就是个匠人,永远上不了高台面。稍微富裕一点家庭的男孩都不干这个,更别说女孩子了。但是,执着的林徽因勇敢地面对挑战,选择了这条少有人走的路,并且对自己的选择热爱了一生,付出了一生。
1924年,20岁的林徽因和梁思成到美国留学,她选择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因为这所大学里有当时全世界最好的建筑系。
然而,到了宾大,林徽因才知道建筑系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只招收男学生,不招收女孩,因为建筑专业需要测绘到深夜,女孩不安全。
面对这条不成文的规定,对建筑满腔热爱的林徽因没有退却,她决定采取“迂回战术”,先入宾大美术系,然后兼修建筑系的课程。
就这样,在进入宾大两年后,林徽因成功转系,还成为了建筑系的助教。
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坚持,问题总会解决。
在建筑系,她是名副其实的学霸,她的作业分数最高,导师夸她的作业“无懈可击。”
从宾大学成归来,林徽因梁思成夫妇放弃了清华大学的优越条件,决定去草创不久的东北大学,因为那里刚刚成立了建筑系,夫妇俩一个当系主任,一个当教授,挑起了创建中国第一个建筑系的重任。
牛根生说:“如果你有行动力,你就会成功;如果你有创造力,你就会卓越;如果你有影响力,你就会有成就。”
这话是对林徽因一生的总结,她选择了建筑作为自己的目标,从选择大学到选择工作,从成功到卓越,一直在努力行动。
二、 事必躬亲,考察路上践行人中国古代的建筑富丽堂皇,但是那些绝艺历来只是口口相传,落在纸面上的少之又少。
在破译北宋李诫的《营造法式》时,里面的专业建筑术语根本就没人能懂,林徽因梁思成不得不向当时的泥瓦匠、木匠、石匠、油漆匠、裱糊匠等一一请教。那个年代,这些人虽有手艺,却都是让人看不起的匠人。
林徽因夫妇不管这些,放下身段,尊重他们,认为只有他们才是真正懂得建筑技术的内行。一位年轻的匠人甚至记得,林徽因亲切的让他称呼自己为“姑”。
真正的艺术家,眼里只有艺术,而艺术是没有贵贱之分的。
同样,要做一个真正的建筑学家,就离不开对古建筑的研究,而要研究这些,就离不开对它们的考察测绘。
以林徽因的性格,是事必躬亲的。
从1932到1937年5年间,林徽因夫妇和队员们走过137个县市,考察古建筑1823座,其中详细测绘的建筑就有206组。
林徽因是考察队员中唯一的女性,她爬上爬下,飞檐走壁,甚至是怀孕时也没有停下。
他的同事莫宗江说:
“林先生看上去那么弱不禁风的女子,但是爬梁上柱,凡是男子能上去的地方,她就能上的去。”
对事业的热爱,让她表面柔弱,内心坚韧刚强。
1934年,赴蓟县考察独乐寺,条件更是异常艰苦简陋,林徽因不顾自己有孕在身,硬是毅然前往。
她后来在信里写到:
”每一处都是汗流浃背的跋涉,走路总是在早八晚六一天中最热的时候,热得吃不下饭,被跳蚤咬得慌,坐在三等火车中不好意思伸手在身上乱抓,结果浑身是包。
诗书之家的娇小姐,何曾见过跳蚤?更不用说忍受它们的狂叮乱咬了。
而在五台山的考察更令人毛骨悚然:“阁楼里住着上万只蝙蝠,在脊檩周围,像是涂了一层鱼子酱”,所站的天花板上面,一层厚厚的泥土,到处散布着蝙蝠的尸体。在黑暗和恶臭中,她和队员连续测量,绘图和拍照数小时,出来时,发现背包里有数百只臭虫。”
华特贝基霍说:“强烈的信仰会赢取坚强的人,然后又使她们更加坚强”。
林徽因正是一个这样的人,对事业的热爱,使她愈发坚强,柔弱优雅的外表下,包藏着一颗坚韧硬朗的心。
了解了这些,羡慕她绝世容颜和聪慧的同时,我更加钦佩她对事业的执着和热爱。她名满天下,被尊为民国女神,当之无愧!
三、夕阳更红,国徽碑纹凝心血。新中国成立后,林徽因接到了设计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工作,那时的她病体难支,已经无法去清华上班,只能在家里工作。
她的女儿梁再冰是这样写的:
“1950年6月,我家客厅好像变成了建筑系的国徽设计工作间,沙发和桌椅上到处摆满了金红俩色的国徽图案,妈妈全神贯注地工作,完全忘记了她是一位病人”。
国徽的设计历时一年,为了设计出满意的图案,林徽因四易其稿,提出了许多新的构思。
林徽因梁思成带病坚持工作
中国人民不会忘记,庄严典雅的国徽里面,蕴藏着一位女设计者的汗水和心血。
国徽设计完成后,清华大学又接下了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任务,这时的林徽因重病在床,连握笔的力气都没有了,组织上只好给他配备了一名助手。
这名助手回忆:
“林先生完全靠记忆列出了一个书目,令我去图书馆借来,从中指出了几个不同时代的碑边图案,随即讲解不同的风格特征。
她的学识,她的激情,她的幽默深深打动了助手。
林徽因亲自为碑座和碑身设计了全套饰纹,为了设计出更完美的图案,她画了数百张不同风格的草图,对比下的每一朵花,每一片叶子,都描画几十甚至上百次。
被肺病折磨了大半生的她,一丝不苟地描画着,伴随着她的还有一个个咳喘的不眠之夜。
对古建筑的挚爱,也让她念念不忘对北京旧城的保护。当北京旧城被拆除时,她不惜当面指着当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的鼻子斥责:
“你们把真古董拆了,将来要后悔的!即便再把它恢复起来充其量也是个假古董”。
李健吾曾经说,热情是林徽因的生命,她对事业的投入,让她一直在燃烧自己,那就是执着。她执着的样子,人们永远记得。
美貌逝去,气质永存。
这本《当时明月在》,让我认识到了另一个林徽因:娇小伶俐的富家小姐,折服了成千上万的时代青年,真正让她活到现在的,是那个执着于信念、对工作尽善尽美的林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