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秋,铜川农民张谦水家来了个领着两个孩子的老人,他一见面就说道:“这两个孩子你要是愿意给口饭吃,就留下来,要是不行,我就只能想办法送人了。”
张谦水,这个名字听起来普通得就像是乡村中无数农民工的象征,但你要是走进他的生活,你才会发现,这个名字背后竟隐藏着一个个不为人知的故事。1992年,张谦水刚刚步入婚姻殿堂,家里的一切都还在起步阶段。就在这个时候,突如其来的车祸改变了他的世界……当时,张谦水和妻子正计划着自己平凡而简单的生活,却没想到命运突然给了他们一个沉重的打击。妻姐的一对孩子——温晓平和温惠惠,突然失去了父母,成了孤儿。面对突如其来的困境,张谦水做出了一个毫不犹豫的决定:收养这两个孩子。虽然他知道,自己家里已经有七口人,生活艰难得几乎透不过气,但他还是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
那时,他只对自己说:“我养,绝不让他们饿着。”虽然家庭的压力让他喘不过气,但他没有选择逃避,反而肩膀上的责任越加沉重。为了照顾两个孩子,他做了一个看似最直接的选择——去矿山打工。每天,张谦水早出晚归,汗水、煤灰成了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几百块钱的工资,几乎是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而那样艰难的生活,他没有半点抱怨。为了省钱,生活的每一笔开支都是精打细算,他和孩子们一起开荒,常常连饭都顾不上吃,只为了让孩子们能够顺利上学,尽可能地减轻家庭的负担。张谦水没有放弃过任何一个需要他支持的人,除了自己的孩子,他还得承担照顾妻叔王水鱼的责任。王水鱼由于癫痫发作,生活不能自理,失去了基本的独立能力。
“我们是亲戚,不能丢下他。”张谦水说这些话时,并没有任何犹豫。即便在家里人纷纷反对的情况下,他仍然决定无怨无悔地照顾妻叔,直到他去世的那一刻。正因为他这份坚定的责任感,张谦水的身边总是有很多未曾预料到的挑战和责任,但他从未因困难而低头。
生活的苦,早就成为了张谦水的常态。但是,张谦水都选择了坚守。而每一份责任,都让他更加坚定要为家人撑起一片天。经过多年的艰苦生活,张谦水终于迎来了一个属于他的回报。在外打工的温惠惠给给他寄来了1万元。这笔钱,是温惠惠自己多年以来努力工作积攒的收入。
然而,尽管张谦水感动又心疼,但是又因为家里每个月的开销实在太大,生活的压力让他不得不将这笔钱用于日常的开销中。
随着岁月流逝,张谦水的孩子们逐渐长大,也逐渐开始理解父母曾经的辛苦。他们开始珍惜每一份来自家庭的温暖,感恩父母的无私付出。终于,张谦水迎来了一个幸福的瞬间——2012年,他带着家人一起拍摄了全家福。照片里,孩子们围绕在父母身旁,笑容灿烂,幸福感十足。这张照片,象征着张谦水30年来无怨无悔的奋斗和坚持,也象征着那个普通家庭中,最伟大的父亲的无尽爱与责任。张谦水的故事也许只是一千千万万普通家庭中的一个缩影,但他身上那份责任感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值得每一个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