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某农村教师发布的一篇短文引发网络震动:60人教室仅5人抬头,其余学生或伏案沉睡,或低头刷手机。这段记录教师“无力瞬间”的文案获642条评论,超万人围观,评论区里,有人质问“农村教育还有救吗?”,有人追问“谁该为课堂沉睡负责?”,而更多教育工作者在追问:“当95%的学生选择'数字麻醉',我们该如何唤醒乡村教育的生机?”
一般来说,中学生对班主任的课还是比较上心的。可就是在班主任的课堂上,无论老师如何启发引导,舌绽莲花,学生就是躺平摆烂,不关注,不参与,不互动,眼中无光,上课睡倒一大片,老师提醒学生,学生就抬头一会儿,老师没有注意到,又睡下了。60多人的课堂,真正认真听讲的也就5名学生。
老师很无力,打又不能打,批评重了,害怕学生想不开,或回家告诉家长,家长来闹。 这位老师设想,真想请专家来上一年的课,有改变,说明老师水平不行,没有改变,说明农村教育要好好改革了。
这场景让笔者想起教育部2023年公布的扎心数据:农村初中课堂专注率仅11.8%,比城市学校低34个百分点(2023《全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报告》)。
今天咱们不唱衰农村教育,就说说这些老师学生到底卡在哪里?又能怎么破局?
网上流传一个段子,某乡镇中学老师上公开课,讲着讲着发现班上一多半的学生神游天外,有教育局的教研员听课,总得顾忌一下,老师急中生智,喊一声“怎么Wi-Fi断了?”,全班51名学生齐刷刷摸裤兜找手机,有个男生手机掉地上还在装睡。
官方和民间机构都有相关数据调查,一份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学校中小学生九成有智能手机,其中初中生拥有比例更高,初中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是1到3小时。在短视频等有趣内容吸引下,不少农村中学生晨昏颠倒,夜间狂刷视频,白天在教室睡觉。
为此,不少学校禁止中学生带手机进校园,包括采用没收浸泡,砸坏手机等手段,引发不少争议,农村家长挣钱不易,老师敢没收手机,等着家长投诉。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大批有能力的农村家长,将孩子转到城区读书,结果农村中学留守学生的比例越来越高,班上形不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不少地区抽调农村教师进城,有能力的年轻骨干教师从农村学校流失,学校没有办法聘请代课教师,课堂质量也随之下降,老教师的传统授课方式也吸引不了学生。
因为大量年轻教师流失,以至于学校管理力量薄弱,连基本的手机管理,都不能完全做到位,何谈教育质量?
也不是完全没有招,首先要做好农村中学的手机管理。中国教育新闻网发了一篇文章《做学生手机的守堤人》,讲了三步走策略。一是学校方面制定手机管理规则,发放告知书,让家长了解形势,支持校方手机禁令;签信守承诺书,约定违规处罚细则。二是周日学生返校时上交手机,统一保管,周五下午放假回家领回;学生在校时间经常检查,私藏手机两次接受违纪处罚。三是家长和老师建立沟通机制,老师反馈学生有无在校私藏手机情况,指导家长监督孩子放假后如何使用。
其二是充分发挥各类老师工作积极性。如湖北去年搞了全省的教联体,大批年轻教师从城区流动到乡镇学校,农村学校的领导要充分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在课堂管理、教育科研、学校管理方面充分发挥他们的传帮带作用,激活农村学校各方面的作用。
参与各地银龄计划的教师,多是优中选优的教学、科研、管理方面的行家里手,学校要发挥他们的传帮带作用,拓展管理思路,激活教研氛围,培训本校骨干。而不是把他们当成普通代课教师使用。
写在最后
北师大教授曾警示:“农村课堂每趴下一个学生,乡村振兴就塌一块砖。”这句话背后,是贵州山区孩子们参加全国足球赛的逆袭轨迹,是河南某中学通过职业启蒙课程使辍学率下降37%的真实案例。这些正在发生的改变都在印证:教育破局从不需要等待完美的政策环境,每个微小的行动都在重塑可能。
作为农村教育工作者,我们既要清醒认识到城乡教育资源差的客观存在,更要相信“教育发生在师生相遇的瞬间”。与其纠结“谁该为现状负责”,不如思考“我们能创造什么新可能”。教育公平的实现,或许就始于我们今夜备课本上多写的一行教学反思考。
最后抛个问题给大家:如果您的孩子在那5个抬头的学生中间,会咬牙送TA进城读书,还是留下来当“火种”?评论区等您高见。
(图源网络,图文不相关,侵联删)
用户10xxx45
只有砖家去上课才行
混沌
取消乡村教育,教育资源集中在县城。县城的校长,行政,老师在每个学校轮动,不至于资源集中在某个学校。
现世安稳 回复 04-22 06:46
现在不就是这样的么,校长书记是4年轮换,老师时间要长些。
waison
一线教师都明白,这种情况无论在农村还是城市都一样严重。
双子座撒加
以前也想救,被睡觉学生投诉我体罚。然后爱谁谁吧。
Rainy
唤不醒,费尽心力,才保证了有几个人听课。目标就是把听课的送走。其他人,随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