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博物馆里听小朋友讲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4-11 12:31:14

何谓“星守计划”,这是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开馆推出的小志愿者参与讲解、服务的活动,“星守”意为小小的希望之星守护城市文化。通过志愿活动,让中小学生及其家长共同参与,在文明观展的同时,更激发了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好奇心。当孩子们讲出展品背后的故事,并收获观众肯定时,那种成就感难以形容,且能激发他们获取更多知识的学习热情。博物馆负责人介绍,希望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星守计划”的经验可以辐射更大范围。

媲美专业讲解员的小志愿者

“大家好,欢迎来到北京大运河博物馆。这里是博物馆的第8展厅,展览主题是‘五光十色—故宫博物院藏古代颜色釉瓷器展’,这里汇聚了112件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颜色釉瓷器,分为青、红、白、黄、黑,共五种颜色,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多元性。下面请各位与我一起,领略这个五彩斑斓的瓷器世界。”本月第一个周日的下午,走进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主楼8展厅,一个亲切的声音吸引了游客注意。故宫的展览本就难得一见,还有专业的讲解,这让不少游客十分开心。

这名“讲解员”从青色系颜色釉瓷讲起。明朝的祭蓝釉描金双系尊、清朝的黄釉牺耳尊,这两件文物的背后蕴含了古代封建王朝统治者对于祭祀的重视;矾红釉描金“喜”字渣斗属于红色系釉色瓷,这是清代同治皇帝大婚时使用的物品,讲解员说:“这件文物的体积在整个展览中都算小的,但是器身上描金写成的‘喜’字十分工整,施釉十分均匀,器型也很规整,足以看出当时皇室吃穿用度的讲究。”

一场讲解半个小时就结束了。站在展厅出口,借助外面的灯光,观众这才看清,刚才给他们讲解的是一位穿着校服的小姑娘。她叫郑舒欣,今年15岁,正在读初三,她和母亲来参加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的“星守计划”,从去年7月到现在每期都来。

母亲舒女士告诉记者,郑舒欣从小就喜欢社会公益类活动,而来到博物馆做讲解志愿者则纯属偶然。“当时她在北京城市图书馆的元宇宙厅当志愿者。过程中她发现,一些孩子跟展厅中的元宇宙装置互动时需要经过话术磨合。为此她专门整理了一套与元宇宙交流的话术,大大提高了孩子们与元宇宙交流的效率。”舒女士发现,女儿很喜欢讲解,于是她们报名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的“星守计划”,自此郑舒欣便一发不可收拾。

作为一个将青少年儿童纳入博物馆志愿服务的项目,“星守计划”大大激发了参与者的热情。舒女士说,做了一次讲解志愿者后,感觉郑舒欣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一下打开了,不再需要父母的灌输,而是自己主动了解历史文化知识。“最重要的就是孩子心中有了榜样。最近她时刻关注各个博物馆明星讲解员社交媒体的动态,学习他们是怎样介绍文物的,自己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

面对参观者不再胆怯

时间推至活动当天上午,郑舒欣和母亲等8组“星守计划”家庭早早走进博物馆中的志愿者之家。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志愿者刘金兰对他们说:“你们都是‘星守计划’中的明星家庭,今天你们不仅要讲好各自负责的区域,还要起到传帮带的作用,带领第一次参加‘星守计划’的家庭,尽快熟悉负责区域的讲解。”

正在读六年级的陈宥铭就是代表之一,今天他的讲解任务是博物馆主楼3展厅中辽金建都的相关内容,“之前参与‘星守计划’的讲解服务时,我就在这讲解,里面的内容很熟悉。”陈宥铭十分自信,分配完任务他就拉着母亲前往相关区域进行准备。

陈宥铭负责的区域看似不大,但是里面包含了北京建都之初的历史,对于展览后面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铺垫;而且还有博物馆的两件重量级展品:金代宣威将军石宗璧的墓志铭与出土自房山金陵遗址的铜坐龙。前者是通州建制的硬凭证,后者是北京建都史的证据之一。

站在展板前,陈宥铭戴好讲解器,扽了扽校服,开始了讲解彩排。“这一章,我们介绍北京建都的历史。幽州地区并入辽国之后,成为辽代五京之一的南京……”由于紧张,陈宥铭还是忘了接下来的内容。一旁的刘金兰提醒说:“下面就要介绍当时北京的地理位置,其中运河就是很重要的点。此外还要介绍位于张家湾镇的‘萧太后运粮河’。”

这是陈宥铭第三次参加“星守计划”,在母亲李女士看来,儿子的进步已经很大了。作为“星守计划”的第一批志愿者,陈宥铭当时的任务是站在主楼4、5展厅之间,进行引导服务。“‘请从3展厅进入,参观展览’。当时就这一句话,我却不敢张嘴,因为不知道游客会给我什么反馈。直到妈妈鼓励我主动说话,然后也收到了正面的反馈,我才慢慢放开了。”陈宥铭清晰地记得第一次参加“星守计划”的情形。

第二次再参加“星守计划”时,陈宥铭负责展览的演讲。李女士说:“当时讲解员给这些孩子先讲了一遍,又把每个人负责区域的知识点下发,让他们准备了一个小时后上岗。陈宥铭特别紧张,我鼓励他大胆张嘴,可以讲得慢一点。”在母亲的鼓励下,陈宥铭开始大胆地为路过的参观者讲解,虽然还有些磕巴,但是收获了不少肯定。

陪伴博物馆一起成长

“星守计划”的诞生过程,要从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创立之初的一个困难讲起。首都博物馆研究员、北京博物馆学会志愿者专业委员会主任杨丹丹坦言,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创立之初时人员短缺,而博物馆作为专业机构,要让专业的人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工作。“我当时就想到了志愿者,首都博物馆本馆有深厚的志愿者基础,可以让他们培训一批业务能力过关的新志愿者,为游客服务。”

于是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开放当天,便面向全市招募志愿者。新馆距离市中心较远,会有多少人报名呢?招募启事刚发出时,杨丹丹的心里也没底,但是市民的热情让她感动。“我们收到了将近2000份简历,经过筛选有200余人进入到面试环节。为了尽快选出合格志愿者上岗,我们将培训环节与面试放在了一起,一共进行了4场,最终选定了150人作为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的志愿者。”

原本以为事情到这里就结束了,但是博物馆开放后,杨丹丹得知,通州区的中小学生在社会公益服务方面有大量需求,他们也想走进博物馆。很快一个崭新的志愿服务模式在她脑海中出现,可以以家庭为单位走进博物馆,让家长带着孩子们一起服务,感受这座城市文化新高地带来的影响力。杨丹丹说:“每个家庭都希望自家孩子成为国家未来的希望之星,从家庭的角度来讲,他们又在守护着这座城市的文化新星,所以‘星守计划’也就应运而生。”

开放之初,来过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的客人应该会记得一个情景:那是第一个春节,一组组肩挎绶带、手持引导牌的家庭在博物馆的各个角落为游客提供服务,有的提供引导,有的提醒游客在展厅中不要大声喧哗。这就是“星守计划”前期的情形。“本来只想办一期,但是活动结束后反响特别好,孩子们都想继续来。这给我们不少鼓舞,于是‘星守计划’不再是简单的引导服务,而是让孩子们走进展厅,跟随讲解员学习,并让他们给观众讲解博物馆中的文化。让孩子们陪伴博物馆共同成长,将公益服务的种子埋在他们心中。”杨丹丹说,目前参加“星守计划”的孩子已经覆盖了1000余所学校,甚至还有来自香港的学生。

不仅如此,首都博物馆本馆如今也开启了“星守计划”,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成功的经验移植,让越来越多的家庭受益。

适用于孩子们的个性化讲解

自从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开放以来,“适小化”服务始终是博物馆工作人员与志愿者的服务重点,不仅体现在服务和活动上,在日常讲解中也随处可见。

刘金兰不仅是“星守计划”的志愿者负责人,日常还在博物馆中担任讲解志愿者。作为一名教师,站在展厅里就像站在讲台上,刘金兰可以很快将观众聚在一起,但她很快发现,孩子们有时对传统讲解不感兴趣。“成年观众对知识是有需求的,所以给他们讲解历史背景、文物制作工艺等比较合适。但是孩子们对这些内容不感兴趣,经过几次讲解,我发现人物、故事之类的内容,最能吸引小朋友。”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基本陈列的开端介绍了魏惠王开凿鸿沟的史实,这是中国最早沟通黄河和淮河的人工运河。若是面对着成年观众群体,刘金兰会介绍鸿沟开凿的历史背景与用途,以及鸿沟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但是如果观众中有孩子,刘金兰的讲解就是另一个版本了。

“鸿沟是魏惠王开凿的。魏惠王在位时他手下有两个特别厉害的人,一个叫孙膑,另一个叫庞涓。”听到这两个名字,孩子们来了兴趣。“我知道,他们都是同一个老师的学生。但是庞涓嫉妒孙膑的才能,就把孙膑陷害了,最后两个人战场交锋,庞涓中了孙膑的计谋,最终兵败。”正在听讲解的孩子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没错。”刘金兰笑着点点头,又问:“你们会下象棋吗?”听到讲解员向自己提问,很多孩子更加来了兴致,听得越发聚精会神。“到了楚汉战争时期,项羽和刘邦曾划鸿沟为界,这就是象棋棋盘上楚河汉界的由来。”一条鸿沟引出两个历史故事,刘金兰的讲解就像磁铁一样,将孩子们吸附在身边,“你要让孩子们参与进来,他们才会有兴趣。”刘金兰说。

去年,“齐白石在北京—纪念齐白石诞辰160年特展”在博物馆主楼一层开展。展览第一部分展示了一张《砖纹若鸟图》,这是齐白石早期的作品。讲解过程中,不少孩子看到这张作品后特别吃惊,因为描绘得太简单了,与印象中的齐白石大相径庭。“孩子们看,图中鸟身上有一句‘真有天然之趣’。这句话是齐白石日后创作的原则,伴随着他一生。”她也希望,通过“星守计划”能让更多的孩子们走进博物馆,享受文化知识趣味,天然自成。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