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问题车辆异地年检“包过”,监管不能“看不明白”

红星新闻 2025-04-11 18:10:38

无论是基层检测人员的业务培训上,还是省际间的数据打通上,抑或探索多部门联合执法上,有关部门理应有更多作为

近期,“新华视点”记者接群众举报称,在河南、安徽省际毗邻地区,一些机动车检测站让年审不合格车辆异地“通关”。记者暗访发现,这些检测站的主要客户为外地车辆,一些明显有问题的车辆确实能过关。

根据报道,群众反映称,近年来,沈丘县、项城市、鹿邑县等地乡镇陆续开了多家机动车检测站,其主要客户群体是安徽等地车主,主打“卖点”是不合格车辆也能“包过”。

据有关部门通报的材料显示,去年上半年,周口市检验机构受托检测异地车比例约为47%;但在记者暗访的项城市鸿祥机动车检测服务有限公司、沈丘县顺风机动车检测有限公司,外地车检验占比分别约78%和93%。如此高比例的外地车检验数据,难言正常。

异地车检,本是便民措施,这些机动车检测站为了利益,让机动车检测形同虚设,放任问题车辆“带病”上路,既不利于大气污染防治,也带来了事故量增加的风险。尽管没有确切的数据显示这些问题车辆发生了多少事故,但其潜在的公共安全隐患让人担忧。需要追问的是,为何放任“问题检测”,监管盲区如何破除。

根据国家相关管理办法,基层市场监管和生态环境两部门每年都会按照一定比例开展“双随机、一公开”联合检查。但记者采访了解到,项城市、沈丘县两地市场监管部门在核查这些异常检测站点时,均反馈未发现明显问题。

这其实指向的是基层检测人员力量与素质的不足。如据沈丘县生态环境分局移动源股负责人解释,“设备上的数据很专业,我们也看不明白”。诚然,这些检测站若是做了相关“准备”,不是专家自然难以看出猫腻。但事实上,监管部门的联合检查,正是为了“看明白”,其本质在于“找问题”,要是基础的问题难以发现,所谓的“监管”就如同失去“眼睛”。

客观来讲,机动车检测机构增多,异地年检机动车增多,监管部门的工作量也必然增多,而要查出安检和环检中可能出现的扰乱市场行为,也确实有难度。如报道指出的“省际间也存在数据壁垒”,因在异地再检时无初检未通过记录,也确实是一个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媒体的曝光,无疑提了一个醒。无论是基层检测人员的业务培训上,还是省际间的数据打通上,抑或探索多部门联合执法上,相关部门理应有更多作为。

目前,周口市已迅速成立由市市场监管局、市公安局、市生态环境局等相关部门组成的联合调查组,第一时间对报道涉及的三家机动车检测机构的资质手续、检测标准等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明确前,暂停相关业务。这样的反应是及时的,对于可能违法违规的行为,必须以零容忍的态度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同时对其他机动车检测机构排查整治,举一反三,也是必要之举。而利用监管盲区进行异地年检“包过”的漏洞,相关部门更要及时补上,不让任何人钻了空子。

红星新闻评论员彭志强

0 阅读:4
红星新闻

红星新闻

深度、态度、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