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苗三分喜,苗壮则稻丰。4月10日,五常市五常镇莲花村丰年合作社的育秧大棚内,满眼绿油油,一片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合作社负责人杨雷蹲在苗床边,像稀罕自家孩子一样,轻触嫩绿的小苗,一脸笑意:“这就是我们‘超早班’的‘尖子生’,已经长到一叶一芯了,比普通秧苗早了10多天。”“老把式”春耕抢先起跑,攥紧丰收的希望。
走进育秧大棚,扑面而来的绿意令人眼前一亮。仔细看,这里的秧苗格外精神,它们不是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而是三五株一撮,就像住“单间”一样。“这是我的‘独门秘籍’。”56岁的杨雷笑着揭秘,“我采用的是精准播种方式,育秧钵盘就像独立的小公寓,秧苗住得宽敞,根扎得深、长得壮。插秧时不伤根,不用缓苗,下地就能‘疯’长,保准秋天能多打粮。”说起种水稻,杨雷一套一套的。
眼下正是秧苗“长个儿”的关键期,记者看到,育秧棚里挂着好几个温度计,门也敞开着。“这几天气温高,得给秧苗‘通通风’,要不然容易‘感冒’。”杨雷说,温度高了,秧苗打蔫儿;温度太低了又不长个儿,得像伺候婴儿一样细心。
说起今年的春耕,杨雷打开了话匣子:“3月20日刚播种完那几天,出现了低温天气,幸亏早有准备,育秧棚用的是双层膜,育秧盘下又铺了保温板,保障了育秧棚内的温度。现在这些‘超早班’的秧苗一天一个样,用不上一个月就要下田了。”
“超早播种、精准播种的方法我们已经用了10多年,效果相当好。”杨雷告诉记者,培育壮苗抗病虫害能力强,早插秧能夺积温,稻穗颗粒饱满,是保障水稻稳产高产的关键。近几年,很多乡亲都来取经,连农技站的专家都说土办法里藏着大学问。
14时,正是一天气温最高的时候,阳光照进育秧大棚,为嫩绿的秧苗镀上了一层金。杨雷站在苗床边,身影被拉得很长,他像老父亲一样仔细地呵护着秧苗。这位与土地打了半辈子交道的“老把式”,用智慧和汗水在黑土地上书写着科技种田的新故事。
记者手记
在乡亲们眼中,绿意盎然的秧苗就是他们的希望,春耕时多花心思,秋收时就能多收获些欢喜。乡亲们说,种地就像养孩子,这满棚春色就是黑土地上的“又一年”。
伊飞帆哈尔滨日报记者康福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