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专题学习和考核,我们在制定每日食谱等方面更加科学、规范,有章可循,孩子们吃得也更香了。”日前,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市中校区食品安全总监徐昭说。
学校食堂管理人员与从业人员是学校食品卫生的直接管理者和操作者。自2024年以来,枣庄以“校园餐”专项整治为抓手,创新实施“专题学习+理论大考+准入严控+长效监管”全链条管理模式,不断提升学校食堂建设管理水平,增强校园供餐服务能力,织密校园食品安全风险“防护网”,牢牢守住广大师生“舌尖上的安全”。
“春季学期开学后,我们组织了首轮食堂人员食堂知识考试,覆盖全市中小学、职校、高校三类550所学校的千余名食堂管理人员。对考试排名后10%且分值低于80分的,建立‘末位重考’机制。”枣庄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光明介绍,通过“考场练兵”的方式,来检查食堂人员知识掌握情况,锻造专业能力,全力保障校园食品安全。
枣庄主要围绕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管理工作的各项要求,组织相关人员专门编写了《学校食堂(配餐)食品安全知识汇编》,内容涵盖相关领域法律法规,以及食品卫生管理知识、食品加工操作卫生要求、常见的食物污染及其预防控制知识、食物中毒及常见肠道传染病预防知识等,组织全市各学校食堂工作人员统一学习使用,规范从业责任链条。
在滕州市北辛街道通盛路小学食堂,一名头戴食品帽、身着白色卫生衣、戴着口罩的工作人员正在后厨有序忙碌着,动作娴熟、操作规范。校长白连俊介绍:“这是我们按照全市食堂从业人员双轨制用人机制,优先招聘的学生家长,她既是一名食堂工作人员,又是学校的一名学生家长。”
所谓双轨制用人机制,是枣庄市按照“专业派遣+家长驻厨”的模式,全面推行从业人员劳务用工派遣服务,按“家长优先”原则招聘员工,鼓励中小学优先聘用学生家长从事食堂工作。
目前,枣庄全市86%的学校食堂,在保障规范的基础上,优先聘请学生家长作为食堂工作人员,覆盖了餐厅工作的各个环节。同步建立食材采购、验收、储存到食品的加工、烹饪、分发的全流程监督共治制度,监督覆盖率达到100%。
“中小学食堂专项治理和校园餐规范管理,是一项长效常态工作,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如何建立长效机制,提升学校食堂规范化、现代化水平,是枣庄教育人不断探索的课题。”王光明说。
为此,枣庄通过健全责任清单化、过程标准化、考核动态化“三化机制”监管体系,通过机制健全和扎实督导,不断提升中小学食堂治理水平,更好地保障全市各学校供餐营养健康和食品安全。
相关数据显示,自2024年开展“校园餐”专项整治工作以来,枣庄已检查学校食堂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2450家次,排查风险隐患并整改862个,约谈11次,修订完善相关制度35个,帮助108所学校配齐配全了“三防”设施、71所学校配齐配全了餐饮具洗消设备。组织全市2万余名从业人员集中学习,“互联网+明厨亮灶”覆盖率达到100%。
当前,枣庄市正在开展学校标杆食堂创建工作。“我们计划利用3年时间,创建30所左右学校‘标杆食堂’,推动全市中小学校规范化食堂达标率100%,师生就餐满意度持续显著提升。”王光明说。
《中国教育报》2025年04月14日第03版版名:新闻·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