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饮食到运动:阻止腰围“越界”,守护心脏健康

超重或肥胖,不仅仅是反映在体重秤上的数字,更可能直接影响到公众健康与寿命。一日三餐不规律,精制碳水化合物和加工食品过多摄入,过于偏爱高糖、高脂、高盐、油炸之物,这些饮食陋习日复一日地侵蚀人们的肌体,逐渐在肚子里造成脂肪堆积,医学上称之为“腹型肥胖”或“中心性肥胖”,也就是人们经常形容的“将军肚”“啤酒肚”“苹果腰”。这些不良膳食模式所致腹型肥胖人数大量激增,已由个人身体问题上升为日益严重的公共健康挑战。

暗中堆积的脂肪更难防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中食智库专家、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心脏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委、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副院长、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刘宗泓提醒说,肥胖绝非一种简单的“体重超标”,特别是集中在腹部的脂肪堆积,远比想象的更凶险。不同于全身肥胖,腹型肥胖往往预示着内脏脂肪已“堆积如山”,而这些躲在暗处的脂肪,才是真正的隐形杀手。

大量的科研数据证实,腹型肥胖与多种代谢性疾病脱不了干系,包括2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甚至癌症。新近发表于《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杂志的一项大型队列研究结果显示:肥胖可使人均寿命缩短8年,尤其在腹型肥胖人群中更甚。刘宗泓指出,如果一个人中年时就显现出腹部肥胖的趋势,说明其健康风险已经显著高于常人,相当于提前为心脏“安放了一颗定时炸弹”。

刘宗泓特别介绍,有一类“正常体重型腹型肥胖”的人群,他们的体重指数(BMI)在正常值范围,而腰围超标、腹部脂肪堆积却很严重。这类人的外观往往更具“欺骗性”——身体看上去不胖,自我感觉也没有异常,但其代谢风险与超重或肥胖的人不相上下,甚至更高。有研究发现,这样的人在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以及早亡方面的概率与典型肥胖者几乎旗鼓相当。

究其原因,长期过量食入含糖饮料、快餐食品及精制米面,容易使血糖迅速升高并转化为脂肪沉积于腹部;而膳食纤维摄入如蔬果、全谷物的匮乏,则会削弱肠道蠕动与脂肪代谢能力。同时,频繁饮酒尤其是啤酒,将直接刺激肝脏合成甘油三酯,加剧内脏脂肪“囤积”,最终演变成“啤酒肚”。

“悄无声息”的破坏力

腹型肥胖之所以更“阴险”,是其“静悄悄”的破坏力。刘宗泓解释说,内脏脂肪并非“多余”的储能组织,同时还是一个活跃的内分泌器官,能够释放出大量的激素、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当大量的脂肪组织在腹腔内异常堆积,尤其是围绕于肝脏、胰腺和肾上腺等器官周围时,上述促炎因子就会引发一系列病理反应,损伤血管内皮功能,扰乱胰岛素信号传导,干扰脂质代谢和免疫系统,由此带来一系列难以估量的“灾难”。

从心血管的角度看,内脏脂肪还会对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刘宗泓主任在临床中通过心脏磁共振成像发现,即使体重正常的腹型肥胖者,其心脏左心室也会逐渐发生肥厚、射血分数下降等实质性“蜕变”。这说明心脏在长期承受额外负担后,正在悄然走向“疲劳失衡”的状态。尽管从表面看不到任何蛛丝马迹,而一旦突发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事件,常常为时已晚,以致连脑血管系统也受到波及。更令人震惊的是,最新的流调研究揭示,腹型肥胖与阿尔茨海默病之间可能有某种潜在的勾连。慢性炎症状态、胰岛素抵抗及其血管健康水平的下降,都在悄悄侵蚀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事实上,高糖饮食极易诱发胰岛素抵抗,导致脑细胞能量代谢异常,加速认知功能衰退;过量反式脂肪(如糕点、油炸食品)则会酿成慢性炎症,损伤脑血管内皮,阻碍神经信号传导。长期高盐饮食还可能升高血压,阻碍脑部血供,进一步加剧患阿尔茨海默病的危险。

腰围“越线”该警惕了

传统上,很多人用体重指数(BMI)来判断自己是否肥胖。这个指数的计算方式是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虽然简单直观,却有一定的误导性。例如,铅球或举重运动员可能因为肌肉含量高而被误判为“超重”;而一个腰腹肥胖但四肢纤细的人,BMI却显示“正常”。正因如此,医学界越来越重视腰围、腰臀比等指标。刘宗泓指出,在中国成人中,腰围是否“越线”通常以男性≥90厘米、女性≥85厘米来衡量,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即被视为腹型肥胖。

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明确提示,腰围每增粗5厘米,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几率就会显著攀升。值得注意的是,腹型肥胖经常与“代谢综合征”如影相随。刘宗泓告诫,这两者是一组危险因素的“集合体”,包括高血糖、高血压、高甘油三酯及中心性肥胖。这些危险因素的共同作用,极易使心肌梗死、脑中风、2型糖尿病等不请自来。

分析最主要诱因,刘宗泓提醒,动物油脂、肥肉及加工肉类中的饱和脂肪,会显著提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引起动脉硬化;而油炸食品和烘焙零食中的反式脂肪,则直接干扰脂质代谢,促使甘油三酯堆积和胰岛素敏感性下降。此外,高脂饮食常伴随过量热量摄入,让脂肪优先储存于腹部内脏,进而陷入代谢紊乱的恶性循环。

根据中国慢性病监测数据显示,我国城市成年人中,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已接近30%,而腹型肥胖正是其核心“引爆点”。同时,女性进入更年期后,激素水平的波动打乱了脂肪的正常分布,让腹部沦为脂肪沉积的“重灾区”。这种转变常常使原本身材匀称的女性在绝经后变得腰腹肥胖,既有碍形体美观,又埋下了心脑血管病的隐患。

如下攻略可望“破局”

刘宗泓强调,腹型肥胖具有可防可控性,只要学会健康体重管理并养成合理的生活方式,大多数人都能逐步摆脱肥胖的纠缠。首先,应从饮食着手,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比重,特别是少吃精制糖和油炸食品,是最关键的一步。日常中,多食用糙米、燕麦、豆类、绿叶蔬菜等膳食纤维,这些时蔬能延缓血糖升高,并有助于阻断脂肪合成。例如,将白米饭替换为杂粮饭时,可加入红豆、薏米、高粱等食材,不仅能稳定升糖指数,还能补充B族维生素,促进脂肪代谢。同时还要多吃高质量的蛋白质,蛋类、鱼类、豆腐和瘦肉均能帮助增进肌肉含量,加快基础代谢,间接将脂肪燃烧掉。

刘宗泓友情提示说,饮水充足、规律三餐、减少宵夜也是避免“脂肪恶性循环”的重要基础。餐前饮用300毫升温水可有效抑制食欲,阻止暴饮暴食;而夜间饥饿时,可选择一杯低脂牛奶或少量鹰嘴豆泥,既能缓解饥饿感,又不会加重代谢负担。

运动方面,核心要点是“有氧+力量”训练。快走、慢跑、游泳等中等强度运动可以显著地消耗内脏脂肪,而对力量的适度训练能增强代谢水平,防范肌肉流失。有研究显示,持续12周的综合锻炼能明显缩减腰围,改善脂肪分布。同样,睡眠和情绪也不容忽视。睡眠不足容易提升饥饿素水平,让人更喜欢吃高热量的食物。而压力过大则可能增多应激激素的分泌,加速脂肪在腹部的“沉淀”。

刘宗泓最后总结说,良好的作息习惯、情绪与心理调节、定期到医院进行健康体检,都是守护腰围和心脏健康的重要举措。当生活方式改变难以奏效,或已伴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并发症时,就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考虑药物干预,包括选择医学减重等。但无论采取哪种手段,都不能替代对自身体重长期、持续的科学管理。(衣晓峰)

刘宗泓,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中食智库专家,现任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副院长、厦门大学医院管委会执行主任、心血管中心主任、心脏大血管外科学科带头人。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