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年前,他向总理提出一个问题,至今仍拷问中国人

大国知史 2024-12-27 10:03:14

19年前,已至耄耋之年的钱学森向温家宝总理提出了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的答案,决定着中国究竟能不能成为世界顶尖强国,能不能实现伟大复兴。

这个问题当时没有人能够给出答案。

相比于19年前的2005年,今天的我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全世界没有人胆敢忽略中国的体量。

但是钱学森提出的这个问题,依旧没有明确的答案,依旧在拷问着所有的中国人。

它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在我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

我国的原子弹爆炸,氢弹爆炸,导弹,人造卫星等一系列现代化国防设施都离不开他的指导与贡献。

然而,这些成就的实现需要太多人才的共同努力,而在五六十年代的我国,最缺的就是人才。

因此除了科学家的身份,钱学森更是一个教育家。

尽管钱学森、邓稼先等大师都先后从国外归国,投身祖国的怀抱。

但自己培养大量的人才,才是实现国家强盛的唯一出路。

为此,钱学森为我国开创出了许多新的学科,培养出了一大批科学家,提出了许多新的科学理念与教育理念。

例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就是在钱学森的大力倡导下成立的。

在这所大学的力学系中,仅仅前三届学生里就出了8名院士!

直到今天,中国的许多学科,依旧是在钱学森打下的基础上发展的。

钱学森对于人才的关注与渴望程度,直到他晚年也没有丝毫的减弱。

2005年,钱学森去世之前4年,此时他已经94岁高龄。

尽管早已从工作岗位上退休,但他坚持关注科学前沿,许多见解依旧超乎常人。

他心里自然也明白,中国在许多高科技方面,都还远远落后于美国等国家。

在他看来,科技的落后,源于人才的落后。

因此,在温家宝总理来看望他之际,钱学森向总理问出了那个将一直拷问中国人的问题:

为什么中国的高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科技创新人才?

事实上,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前,钱学森和自己的儿子钱永刚,已经多次讨论到这个问题了。

钱学森对钱永刚说,能够创新的人,一定是形象思维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达成了平衡的人。

而许多接触过钱学森的人则说,钱学森研究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从整体上看问题。

钱学森的回答

钱学森曾经总结过自己的一生。

在他看来,他的一生中,一共有两个高潮时刻。

第一个高潮是在北大附中小学上学的时刻。

在这里,钱学森遇到了7位影响了他一生的老师。

这些老师教授他国文、音乐、绘画等各种科目,对他的知识和人生观都起了大作用。

在这里,老师们教钱学森学各种各样的知识,无论是语文,画画,还是音乐鉴赏,他都学的不错。

老师们对他的要求也从来不是考试,而是只要掌握了知识就行。

在美国留学上研究生,是他的第二个高潮时刻。

钱学森留学的学校是美国加州理工学校。

这里非常自由,学生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随便听什么课,可以自己做任何研究。

在这里,钱学森和另外4名学生成立了“火箭俱乐部”,他们造火箭时,好几次发生大爆炸。

但这却是美国研究火箭最早的探索。

也正是“火箭研究班”,让钱学森转向了航天研究。

图中间为钱学森

可以说,这两段求学生涯,使钱学森的形象思维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同等的发展,并为他日后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打下了基础。

而钱学森将这两种能力进行平衡之后,就形成了站在整体上研究问题的习惯,即系统科学。

在1954年写出的《工程控制论》一书中,首次体现出了钱学森的系统科学思维。

之后,钱学森所出版的著作中,几乎都是以系统科学进行思考的。

在他看来,所有学科都是相通的,无论是理工,信息,还是生物,哲学。

直到钱学森晚年卧病在床之前,他每周都会邀请各个领域的专家,所有人聚在一起,进行自由辩论,从而开拓视野,培养创新能力。

这就是钱学森之所以能成为世界顶尖的人才,做出如此多创新的原因。

那么,对于回答钱学森之问,向钱学森学习来说,我们的社会和高校,还缺什么呢?

如何回答钱学森之问

对于钱学森之问,温家宝总理是这样回答的。

他说,大学要培养杰出人才。

在教育学生时,还要把科学与文学结合起来。

2007年,钱学森的母校西安交大成立了“钱学森实验班”,试图以钱学森的思维、钱学森的理念进行教学与学习。

而西安交大的副校长程旭光说,钱学森的问题,包含着两方面的拷问:

第一个方面是教育机构在教学时,有没有遵循正确的规律。

第二个方面则是社会的整体环境,是不是适合人才发展的环境。

我国的教育部也对这一问题做出了回应,称要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对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进行改革。

然而,改革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去施行,需要不断试错,再去改进,直至达成目的。

基于此,我国从小学教育,到高校教育都在改变,在努力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创新创造能力。

2018年,杨振宁继钱学森之后,又对中国在培养一流人才上不太成功这一现象提出了问题。

相比于钱学森和杨振宁提出这些问题时,我国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却并不足以回答二人的问题。

例如在许多方面,例如盾构机等方面,我国已经突破了外国的封锁,有了自己的专业人才。

在另外一些方面,例如芯片等方面,则还受到国外的制裁,急需相关方面的人才冒出。

中国依旧缺少钱学森所期待的人才,教育改革仍需进一步深化实施。

但我们相信,人才总有一天会出现。

0 阅读:103
大国知史

大国知史

世界万花筒,五彩斑斓任你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