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一家用大象粪便做甜品的餐厅走红网络。据报道,该餐厅每晚仅开一桌12席、人均消费3888元、15道菜品不定期更新、主打还原原生态的雨林味道……噱头不少、包装精致,吊足消费者胃口。目前,因涉嫌违反《食品安全法》等,这家餐厅已被市场监管部门立案调查,闵行区马桥镇市场监管所已进行现场核查并暂时封存相关材料,展开后续调查。(4月13日中国市场监管报微信公众号)
随着消费者对食品的需求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再到“吃得精”,食品可以创新,创新才能满足消费者对美食的多元化需求。食品也应该创新,创新才能驱动传统食品焕新,从“满足需求”发展到“创造需求”,创造食品消费新场景,引领“新食尚”,推动品牌、企业、行业持续发展。
然而,食品创新不能乱来。从第一印象来说,要符合绝大多数消费者对食品的普遍认知。对于用大象粪便做甜品等所谓的创新食品,有网友好奇“究竟是什么味道”,还有无数网友留言称“不理解”“离谱”“真的能吃下去吗”“味道是否‘好极了’,谁吃谁知道”……这其实就是奇葩创新,超出了普通人的认知范畴,是为了满足极少数人的奇葩消费欲望,也是为了满足商家妄图以奇葩食品当作流量密码的经营需要。
从食品安全角度来说,食品创新不能违背绿色、生态、健康、安全等要求。用大象粪便做甜品的餐厅主打还原原生态的雨林味道,听起来绿色、生态,但是否符合《食品卫生法》《食品安全法》的要求,显然值得存疑。
《食品卫生法》第九条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包括“含有毒、有害物质或者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可能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含有致病性寄生虫、微生物的,或者微生物毒素含量超过国家限定标准的”“用非食品原料加工的,加入非食品用化学物质的或者将非食品当作食品的”。《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将“用非食品原料生产的食品”“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食品”列入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之列。
尽管餐厅声称大象粪便经过消毒干燥处理,但到底经过何种程序消毒,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能否达到安全食用的标准都尚未可知。有业内专家认为,即便消毒程度可以确保无毒无害,大象粪便未被列入国家食品原料目录,其作为动物排泄物,也需经法定程序认定为“食品原料”才可使用。
从部分消费者的实际体验来看,他们也觉得这家餐厅的菜品非常奇葩:一块蜂蜜味的冰,一碗模拟寄生花腐臭味道的糊糊,甚至还有竹虫、酸蚂蚁和“鲜花插在象粪上”,其中那道将大象粪便消毒干燥碾碎做成的甜品,更是饱受消费者和网友吐槽——简直是“拉了一坨大的”。这种饮食体验与餐饮文化不要也罢,难以给商家争取足够的市场增量,甚至可能反噬自己,损害了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
近年来,剑走偏锋玩概念的奇葩食品并不少见,既对现代食品工业伦理提出了严峻拷问,更对现行监管制度形成了重大挑战。监管部门需尽快完善相关监管制度与标准,明确奇葩食材的合规边界,引导餐饮行业在合法合规的轨道上进行食品创新,确保入口之物安全。
作者何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