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针对三河市“广告牌匾禁用红蓝黑底色”等问题,联合调查组经初步核查,媒体反映的主要问题基本属实。目前已对三河市委主要负责人免职处理,并责成三河市委、市政府深刻反思,汲取教训,全面整改。下一步,将根据调查结果,对相关责任人依规依纪依法追责问责。同时健全长效机制,对侵害群众利益、破坏营商环境的行为“零容忍”,坚决维护经营主体和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沸沸扬扬的三河市“招牌改色”事件,终于等来了官方通报,通报虽短,信息量满满。当地市委主要负责人被免职处理,对应此前报道中,当地相关部门多次提及,招牌换色是“市政府城市规划的要求”,可见查处结果体现了“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彰显了拨乱反正,维护群众利益的坚定决心。
回顾这场无稽的闹剧,三河市的种种操作着实让人瞠目结舌,难以理解。先是毫无法律依据地要求商户招牌禁用“红蓝黑”三色,闹出一连串的奇葩事件,蜜雪冰城的招牌从红变绿,红十字标识变成绿十字,引发舆论广泛批评后,又不敢直面回应,而是轻飘飘地表示商家若“不怕麻烦、不心疼钱”可自行改回去,当然,改过来,改回去,都是商户自费。“过家家”一般朝令夕改,把商户当成软柿子一样拿捏,让全国人民看笑话,“权力任性”的嘴脸暴露无遗,决策失当的后果相当严重。城市治理应该依法合规,科学决策,以人为本,如此将行政意志凌驾于公众利益之上,危害不可谓不巨大,不可谓不深远。
首先,罔顾市场规律,损害了经营主体的合法权益,实实在在地给商户带来了损失,制造了麻烦,让本就压力很大的中小经营者更加“负重前行”;
其次,政策如同儿戏,破坏了城市的营商环境。公共决策不出文件,先拆招牌,今天这样,明天那样,头也要管,脚也要管,翻脸如同翻书,那个投资者和创业者不害怕,不担忧?城市发展的活力和创意又从何处来?
再者,抹黑城市形象,侵蚀了政府的公信力。折腾商户的招牌,实际上是砸了城市形象的“招牌”,连日来全国网友热议此事,都觉得这种做法莫名其妙,纯属瞎折腾,公众对政府决策的信任大打折扣,连带着对三河市的印象也变差了。
一搞城市治理,就喜欢折腾店铺招牌,任性用权的本质,就是根深蒂固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某些人为了追求表面政绩,不顾实际情况,盲目推行所谓“统一规划”,既不顾依法行政的原则底线,也不管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以所谓的“城市规划建设”为幌子,拍胸脯决策,凭想象办事,最终劳民伤财,一地鸡毛。
轰轰烈烈地换招牌,灰头土脸地被查处,足见任性用权只会害人害己。城市管理的决策者都应该从中汲取深刻教训。城市面貌欣欣向荣,在于开放包容,而不是简单粗暴地“一刀切”。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必须用来为人民服务,而不能为了一己之私或所谓的“政绩”而随意滥用。制定政策和决策时,要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尤其是基层群众和经营主体的声音,确保政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河市从去年12月就开始执行“禁色令”,直到近日才被曝光查处,而此前,从“丧葬风”招牌屡禁不止,到“铝塑板”门头千篇一律,再到“红蓝黑”莫名被禁用,各种奇葩的“换招牌”风波早在很多地方都上演过,可见总有人有滥用权力的冲动,总有人缺乏执政为民的意识。
因此,从长远来看,还是要坚定改革决心,建立长效机制,厘清“权力清单”,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明确权力的边界和责任,让握有权力的领导干部时刻保持对党纪国法的敬畏之心,不愿、不敢、不能滥用权力,有效消除各种任性草率的“红头文件”“口头指示”,让这种荒唐的闹剧真的成为最后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