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间,就到临近退休的年龄了。有些人多少有些恋恋不舍,舍不得现在的工作氛围和朝夕相处的同事们,但不得不接受即将退休的现实;有些人难以适应新旧身份的转换,陷入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心理困扰之中;有些人并不认为自己即将进入老年群体,心态还很年轻,表示有可能的话,还愿意继续干下去……
本期《银龄视点》关注临近退休群体,听听他们所思所想,也听听专家对他们的建议。
案例1
没有年龄焦虑父母也让他继续干下去
“我没有感觉自己都60岁了,一直还保持着比较年轻的心态。”怡祥花园物业主任曾贤文说,他自己都没意识到,今年8月他就到退休年龄了。“我的心态还是比较乐观的,如果可以的话,我还想在这个岗位上继续工作两三年。”
曾贤文的父母都80多岁了,目前住在江西老家,有其他兄弟帮忙照顾。曾贤文说,其实从去年开始,他就提出要把老人接到厦门来,或者他退休后,回老家帮忙照顾,但都被老人拒绝了,“父母觉得我还可以继续干下去”。
物业处上班时间是8点半,但曾贤文一般8点就到小区了。他所负责的小区面积约5万多平方米,他每天都要在小区里巡视一圈,日行超过3万步。其间,微信群、业主电话,时不时还有各种问题反馈需要他处理,对此他早已习以为常了。
从2017年进入这个行业以来,曾贤文虽然也觉得辛苦,但认为自己收获不少。“辛苦是因为作为物业管理者,每天要面对几百户、几千名业主,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每天都有各种问题要处理,有时压力比较大。但这些年下来,我早已习惯了,当下的问题处理完,就不会再放在心上了。”
小区所有独居老人都有曾贤文的联系方式,有一次,一位老人摔倒,第一时间打电话给他,他赶过去帮忙扶起来,并打电话通知家属。“可以尽自己的力量,帮助业主解决问题,为小区的老人排忧解难,也让我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曾贤文说,这些年他最大的收获是与业主们有了感情,“我曾考虑过换到其他小区,但业主们都舍不得我走。”
案例2
多少有些焦虑先陪父母再考虑继续工作
在媒体行业工作30多年的陈女士,今年5月底也要退休了。去年,她被调到二线部门,但她还是本着对工作的热爱和激情,很快适应了新岗位,并且很好地融入到新的团队中。“作为老同志,我可能在创新方面不如年轻人,但在经验这块,还是有一定优势的。”陈女士说,她希望发挥自己的经验优势,为年轻人多做一些事情。
只是,想到很快就要退休了,她多少有些恋恋不舍。“我对单位还是比较有感情的,但没办法啊!既然到了年纪,就得接受退休这个现实。”
对于退休后的规划,她表示因为之前一直忙工作、忙家庭,疏忽了父母。最近她父亲的身体有点不好,需要看病就医,母亲年纪也大了,需要照顾,所以她要先回老家陪父母一段时间。
“其实,现在有几家企业打算聘我,去做一些宣传策划相关的工作,毕竟我在这个行业深耕多年,也得到了一些单位的认可。”陈女士说,她是个闲不下来的人,回去陪伴父母并调整一段时间后,还是希望能继续投入工作,“毕竟现在也就55岁,也不能说年纪很大。”陈女士说,她现在对工作的要求是,工作节奏相对缓和一些,不要太忙。
陈女士坦言,当前可能因为面临更年期,睡眠不太好,多少有些焦虑情绪。
专家观点
应对离退休综合征
心理和生活双管齐下
“曾先生和陈女士都是非常正向的临退休状态,一位想通过返聘继续发挥专业价值,另一位想通过继续工作充实生活。两人的共同点在于主动适应变化,用新角色替代旧身份。”厦门市仙岳医院精神科五病区副主任刘亮生说,和这两位不同,有不少人由于无法快速适应生活的转变,产生了离退休综合征。
什么是离退休综合征?刘亮生介绍,离退休综合征是指退休后因生活节奏、社会角色骤变引发的心理适应障碍。退休过程通常经历四个阶段:临近退休的“期待期”、刚退休时的“退休期”、尝试调整的“适应期”、最终情绪平稳的“平稳期”。若无法顺利适应角色转变,部分人会长期陷入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心理困扰,还会出现内分泌紊乱或免疫力下降。这一综合征的核心在于退休前后的“心理断崖”,从忙碌充实的职场生活骤然过渡到缺乏目标感的闲散状态,导致心理落差难以弥合。
离退休综合征高发于退休前从事高强度、高压力工作的人群,例如企业高管、医生、教师等,因长期处于精神紧绷状态,离退休后容易因节奏突变而失衡。此外,社会角色或经济地位较高者,离退休后容易因“被边缘化”产生强烈落差感,进而诱发心理问题。
刘亮生说,离退休综合征的危害不仅限于心理层面。离退休综合征患者,常出现睡眠问题及情绪焦虑抑郁等,睡眠问题的表现是,入睡困难,易醒或早醒,严重时甚至对睡眠产生恐惧感。生理上,应激激素(如皮质醇)水平升高可能诱发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而免疫力下降则使身体更易受疾病侵袭。“部分患者因长期心慌、胸闷等症状就医,最终发现根源就是未被重视的心理问题。”
“退休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预防和缓解离退休综合征,需从心理与生活上双管齐下。”刘亮生建议,退休前,提前进行“心理建设”至关重要——明确退休后的生活方向,如培养兴趣爱好、参与社会活动或返聘工作。退休初期,可通过社交、适度运动充实生活。若已出现持续情绪低落、失眠超过两周,应及时寻求心理干预或专业治疗。
(文/厦门晚报记者许云芬陈恩泽通讯员陈达捷图/AI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