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中国4月15日电(吴丹、周毅为、铁铮)4月13日,2025年中国环境哲学环境伦理学年会暨“新时代环境哲学环境伦理学的传承与创新”学术研讨会在福建宁德闭幕。来自全国4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的20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环境哲学与伦理学的理论传承、实践创新及全球生态治理等议题深入探讨,积极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贡献智慧。
会议期间,选举产生了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新一届环境哲学专业委员会。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周国文当选为专委会主任。
与会专家商讨发出了倡议:弘扬生态文化,提升环境伦理意识;构建环境哲学的“中国话语”体系;环境哲学和环境伦理学回应现实需求,服务国家生态文明战略需求;秉持开放态度推动学术对话;以全局视野深化跨学科研究;引导形成生态文明价值观;主动发挥价值规范作用;完善环境正义理论框架;加强生态法治建设;深化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具有生态良知的人才。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周国文主持了开幕式。他分析了生态环境质变与环境哲学伦理学之间的关联。他认为,绿色发展为环境的美化优化提供了新动能,美丽中国建设为环境哲学伦理学铺展了绵延壮阔的舞台。他从把握价值立场、锻造学科归属、深化全球面向、促进系统研究、凸显实践指向、推动包容创新、凸显实践指向、突出问题导向等八个方面,阐释了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的哲学理念与观念体系。
在主旨报告中,清华大学教授卢风提出,科技创新必须扭转方向,追求亲和力科技。南京晓庄学院教授王国聘立足环境伦理的现实力量,梳理面临的五大现实困境,提出让环境伦理从概念走向行动的破局之道;东南大学教授刘魁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视角挖掘新质生产力的多重内涵与宗旨,认为马克思对于人与土地之间关系、生产力、休闲时间、自然异化及劳动异化的重视,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南京工业大学教授黄爱宝通过梳理与“生态文明制度执行力”研究相关的主题文献,认为我国的自主知识研究需要走向自觉;湘潭大学教授胡长生指出,生态文明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倡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绿色转型,构筑了新型生态伦理观;福州大学教授陶火生指出,生态哲学的现实转向,是以生态关系为对象的哲学变革,以生态文明建设及现实为对象的哲学发展,从西方生态哲学转变为中国特色生态哲学、从批判性生态哲学转变为建构性生态哲学。
在致辞中,中智科技评价研究中心副主任沈金华指出:宁德以茶为媒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文明之路,为环境哲学与环境伦理学的实践提供了生动案例。中国茶叶学会原副理事长、福建省茶叶学会名誉会长冯廷佺评价此次研讨有助于推动天山绿茶、环境哲学与环境伦理学的学术传承与创新,是一场学术探讨和实践交流的盛会。中国伦理学会环境伦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杨通进教授强调,要深入挖掘环境哲学与环境伦理学的时代价值,为解决全球生态问题提供理论支撑,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实现。
会议期间,举办了四场主题报告、分论坛和研究生论坛。大家各抒己见,围绕环境哲学、环境伦理学理论研究、全球生态治理中的伦理困境与中国方案等多个主要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这届研讨会是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环境哲学专业委员会、中国伦理学会环境伦理学专业委员会、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编辑部、中国林业与环境促进会茶文化工作委员会、《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发展研究院、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哲学的绿色动能研究”课题组、福建省茶叶学会联合主办,宁德市蕉城区茶产业发展中心协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