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时评丨解开“拒绝上学”孩子们的心结更需多方“会诊”

最近几天,北京儿童医院“拒绝上学门诊”一号难求的现象受到广泛关注。据央视新闻等媒体报道,该门诊自去年6月份开诊至今的10个月时间里,已接诊近一万人次,且就诊人数还在持续增多,甚至出现了一号难求的现象。

拒绝上学门诊,属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诊疗服务的范畴。从报道来看,不管是就诊学生的人次,还是“拒绝上学门诊”呈现出的“火爆”场面,都着实让人咋舌,更何况这还只是一家医院的数据,其背后折射出的正是当前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严峻性。

传统观念中,学生不上学常常被简单地归结为“偷懒”“任性”或者“不懂事”,认为是其情绪化的表现。其实不然,根据相关研究,很多学生之所以在求学过程中出现“拒绝上学”的情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承受了自己难以承受的压力或困扰,而这些压力或困扰的来源有的是学生自己的认知偏差,有的则是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还有的是学校生活中遇到的挫折与困难等。

不可否认,通过“拒绝上学门诊”提供的专业诊疗服务,一定会有部分学生能够逐渐克服心理障碍,重新找回对学习的兴趣与信心,从而顺利返回校园。但需要看到的是,不是每一名有类似困扰的学生都有机会接受专业的诊疗服务,即便是那些到医院就诊的学生,也不是都能彻底解决问题,毕竟就算是专业的诊疗服务,能够干预的因素也相对有限。有些导致学生“拒绝上学”的因素,是在医院诊疗服务可及范围之外的。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拒绝上学的问题,最好的办法是构建起一个涵盖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综合预防与干预体系。

比如家庭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当树立正确观念,尊重孩子的个性与兴趣爱好,鼓励孩子全面发展,而不是一味强调考试成绩的重要性,避免给孩子带来过多压力。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解决学生“拒绝上学”问题的关键环节。对学校来讲,应当不断优化教育教学模式和校园管理方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开展心理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危害学生身心健康和正常学习生活的校园霸凌等现象更要有效防范、有力打击。此外,还应当在全社会范围内不断完善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加强正确教育理念与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引导、打造更多适合青少年学习与社交的平台等,从而为青少年营造出更利于其学习与成长的社会环境。

“拒绝上学门诊”的“火爆”,敲响了警钟,也带来了契机。相信只要在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的共同努力与干预下,学生们“拒绝上学”的心结一定能够被更好地解开,重新回到校园的他们也将再次绽放青春风采。

0 阅读:2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平台由人民日报媒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建设并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