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力量参与文化服务重在做实“融合文章”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是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具体路径。现实中,改革面临的是一个个具体问题:社会力量如何更好地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什么样的公共文化空间能让尽可能多的普通人获益?(4月16日中国新闻网)

实现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激活社会力量的“一池春水”,但如何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服务,这其实是文化建设共建共享的课题。一方面公共文化服务需要向更广的领域和更丰富的场景渗透;另一方面更多的场所、场景,需要文化元素、文化内涵来提升自身服务吸引力。对此,找到需求的契合才能激发双向内生动力,有针对性地做好“融合文章”,才能激励双向奔赴。

首先是资源互补融合。基层文化设施运营常面临资金、人才短板,而企业、社会组织在活动策划、市场运营方面具备专业优势,社会力量可通过文化资源嫁接实现品牌增值。杭州某社区将架空层改造为普惠型文化空间,运营团队以亲子活动、免费阅读吸引客流,同时提供低收费课程实现“自我造血”,正是资源互补的生动写照。政府以政策兜底、资源配送降低准入门槛,社会力量以专业运营填补服务空白,二者合力方能织密文化服务网络。

其次是责任共担融合。社会力量参与文化服务,既要避免“纯公益”导致的不可持续,也要防止过度商业化侵蚀公益属性。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内书店以“文创+阅读”模式实现盈利,其收益反哺公共文化服务的路径值得借鉴。浙江探索将文创收益用于员工激励,通过“两权分置”改革激发机构活力,正是以责任约束换取公益效能。政府需以资助换服务、监管促规范,社会力量则需以专业运营兑现公益承诺,在动态平衡中实现双赢。

第三是场景延伸融合。当文化空间从传统场馆走向商圈、社区、园区,才能真正实现“触手可及”。杭州“邻里阅读空间”嵌入社区,提供读书会、项目孵化等复合服务;浙江“阅读驿站”利用银行、邮局边角空间打造“书香角落”,让文化消费与日常生活无缝衔接。这种“小而美”“嵌入式”场景创新,既降低了社会力量参与成本,又以灵活供给满足多元需求,正是文化服务普惠化的有效路径。

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需要政府与社会的双向奔赴。唯有以融合思维打破体制壁垒,以创新机制激活内生动力,才能让文化服务既“接地气”又“聚人气”,在共建共享中书写文化惠民新篇章。(木须虫)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