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4月17日讯近日,宋女士带着母亲和女儿泡汤时,抬头竟发现有一架无人机,无人机悬停的区域正是女性专用的室外温泉池。这一发现,让宋女士陷入了惊慌。她意识到,大多数无人机都具备拍摄、记录功能。在这种情况下,个人隐私该如何保护?
配图与原文无关
对此,山东尚曜律师事务所李少霞律师从法律角度进行了分析和解读:
首先,第一时间固定证据。在发现无人机后,应立即记录其飞行轨迹、操作者,并保存场所监控录像。若偷拍内容已上传至网络,需公证保存链接及传播记录,同时记录无人机型号,以便后续追查。
其次,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三条,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权利人明确同意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拍摄、窥视、窃听、公开他人的私密活动,不得拍摄、窥视他人身体的私密部位,也不得以其他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侵犯隐私权的行为,可能面临《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所规定的处罚,包括拘留和罚款。
同时,也可以提出民事诉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九条,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开其肖像。因此,可起诉无人机操作者、持有人,要求其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赔偿精神损失,并销毁已拍摄内容;若经营方未设置禁飞标识或未及时制止无人机飞行,可能违反安全保障义务,可追究场所管理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八条,宾馆、商场、娱乐场所等经营场所、公共场所的经营者、管理者或者群众性活动的组织者,因第三人的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第三人承担侵权责任;经营者、管理者或者组织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的,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
最后,如果是在禁飞区或未经许可拍摄,违反《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可向民航局或当地监管部门投诉,追究其违规飞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