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4月17日讯滨州市沾化区以"非遗戏曲进校园"为主线,通过渔鼓戏表演、互动教学等形式,在全区多所学校掀起传统文化学习热潮,通过沉浸式体验,在青少年心中播撒文化自信的种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探索出新路径。
在沾化区第一实验小学的戏曲展演现场,专业演员以《抬花轿》《诸葛亮乘船》等经典曲目惊艳亮相。精美戏服凸显角色神韵,水袖翻飞间展现戏曲程式之美,武戏组合更以飒爽身段赢得阵阵喝彩。特别设置的互动环节中,学生们穿上戏服体验角色塑造,在专业指导下学习水袖技法,切身感受"台上一分钟"的艺术精髓。
沾化区第一实验小学学生张怡可说:“通过学习渔鼓戏,让我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不仅锻炼了耐心,更让我为家乡的非遗瑰宝感到骄傲。”
非遗传承的根系也在学前教育领域悄然蔓延。在沾化区冯家镇中心幼儿园,东路梆子老师通过童趣化讲解,将戏曲起源化作生动故事。当独特唱腔回荡在现场,孩子们的目光瞬间被绚丽的行头、夸张的程式动作吸引,稚嫩的小手模仿着专业动作,从眼神到表情都透露出对传统文化的天然亲近。沾化区冯家镇便民服务中心主任王明燕介绍:“通过开展非遗进校园,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在孩子们心中播下文化自信的种子,让非遗在年轻一代中得以延续和发展,为民族文化的繁荣注入新鲜活力。”
渔鼓戏作为非遗进校园重点推广项目,渔鼓戏在滨州市沾化区已形成常态化教育体系。在沾化区第二实验小学排练教室里,小戏骨们正跟随老师反复打磨台步与手势,轻盈稳健的步伐与空中划出的优美弧线,展现出超越年龄的艺术专注力。学校渔鼓戏社团作为非遗传承基地,将戏服穿戴、历史渊源等文化要素融入教学,通过常态化训练培养出大批戏曲新苗,让300年历史的渔鼓戏在校园焕发新生机。
沾化区关工委“渔鼓传情”关爱团团长吴花魁介绍:“渔鼓戏是咱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咱们地地道道的家乡戏。为了让孩子们从小接触渔鼓戏,近距离感受渔鼓戏的独特魅力,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了孩子们的艺术修养。”
闪电新闻记者王飞飞沾化台宋一龙滨州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