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珍珠母氧化铝-氰酸酯复合材料具备早期火灾主动预警和被动式阻燃的双重功能、我国地方黄牛种质资源保护与高效繁育技术取得重要突破、“水手食舱”项目取得重大突破……这些科研团队取得新成果,具体内容和小编一起来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团队
制备出新型防火先进结构材料
记者近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俞书宏院士团队提出了一种将原子掺杂设计与仿生结构设计相结合的策略,制备出仿珍珠母氧化铝-氰酸酯复合材料。这种材料具备早期火灾主动预警和被动式阻燃的双重功能。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国家科学评论》。
先进结构材料已在航空航天、建筑和汽车制造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模仿珍珠母高度有序的“砖-泥”结构并引入矿物桥增强机制,可以制备出兼具强度与韧性的高性能仿生结构材料。然而,这种材料中有机成分固有的热稳定性限制了其整体高温性能。为应对这一挑战,通常需要引入火灾报警和阻燃系统,但系统的复杂性增加将会影响其可靠性。因此,开发兼具主动早期火灾预警和被动阻燃的多功能结构材料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研究团队通过可控的固溶反应合成了铬原子掺杂的氧化铝微米片,并将其作为仿珍珠母结构中的“砖”。这些微米级组装基元表现出独特的可逆热致变色特性。同时,该原子级掺杂策略同步实现了固溶强化效应,与仿珍珠母多级结构设计协同作用,使仿生复合材料具有高弯曲强度和高断裂韧性的机械性能。
通过基于机器学习的K-means模型的图像识别技术,研究团队制备出的仿珍珠母氧化铝-氰酸酯复合材料在250℃时的响应时间为9秒,适用于早期火灾预警。此外,高度有序的“砖-泥”结构有效阻碍了氧气的传导,实现了50%的极限氧指数,从而赋予了仿生复合材料优异的阻燃性能。该仿生复合材料在保持优异机械性能的基础上,通过集成早期火灾主动预警与被动式阻燃双重功能,构建了主动—被动协同防护体系,从而使其成为兼具结构承载与智能防护功能的多功能材料,在智能火灾预警系统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研究人员介绍,这项工作展示了结构设计与功能设计的有效结合,实现了主动早期火灾预警和被动阻燃协同作用机制,为复杂恶劣环境下新一代智能火灾预警系统的高性能结构材料开发提供了一种崭新的途径。
吉林农业大学团队
繁育国内首例体细胞克隆延边牛
近日,由吉林农业大学副校长、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吕文发教授主持的“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主要农业反刍动物珍稀濒危种质资源的抢救性保护”项目取得重大进展,2头体细胞克隆延边牛在安徽亳州繁育成功。这标志着我国地方黄牛种质资源保护与高效繁育技术取得重要突破,为濒危畜种保护提供了创新样本。
项目采用体细胞克隆技术,筛选优质胚胎进行移植。通过精细化孕期监测,首次实现克隆牛全周期健康管理:一个月内8头牛检测到羊水,100天后3头牛维持妊娠,最终2头牛健康诞生。相较于传统克隆技术,团队创新优化了胚胎培养条件及受体牛围产期护理方案,显著提升克隆胚胎着床率与存活率,为大规模克隆应用奠定基础,也为进一步开展克隆牛机制研究提供材料。该成果得到了国家家养动物种质资源库、崖州湾国家实验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安徽科技学院以及延边东兴种牛科技有限公司国家级延边牛保种场和亳州市谯城区兴亚养殖场的大力支持。
据了解,延边牛是我国五大地方良种之一,以肉质鲜美、性能优异著称,被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承载着丰富的地方文化和经济价值。然而,其繁殖效率低、种源稀缺,传统活体保种方式面临种群近交衰退风险和地域局限等挑战。此次克隆牛的成功诞生,意味着可尝试在安徽建立延边牛的异地种群,为延边牛的保护体系增添了“原位保种场+异地克隆中心”的创新模式,为其他地方品种的保护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团队
“水手食舱”破解远洋膳食难题
近日,由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健康服务与康养学院医学营养专业科研团队主导的“水手食舱”项目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实现第五代微型船用金玉兰菜智能种植设备成果验收,现场收获新鲜金玉兰菜14.51公斤,为我国远洋船员膳食健康提供了“宁波方案”。
作为省级“双高计划”建设高职院校,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始终将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作为科研工作的核心导向。该校整合医学营养、健康管理等多学科资源,搭建跨领域协同创新平台;联合宁波市航海学会、远洋渔业企业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合作机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医学营养专业主任俞铮铮副教授说:“要把解决远洋船员这一特殊职业人群的健康难题作为科研工作者服务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切口,以科技之力筑牢海上健康堡垒。”为此,该校医学营养专业团队立足学科优势,深入远洋船舶行业开展膳食营养调研。团队在调研中发现,传统根茎类蔬菜无法满足船员对维生素、膳食纤维的需求,而绿叶菜因运输、储存和海上种植难题难以充分供给。团队将医学营养理论与农业科技深度融合,筛选出占地小、产量高、富含微量元素、兼具保健功能的金玉兰菜作为培育对象,并创新研发微型智能种植舱,攻克盐雾腐蚀等极端环境下的种植技术瓶颈。“我们不仅要让船员吃得上菜,更要吃上放心菜。”该团队负责人张志刚表示。
据悉,该校将继续发挥医学营养专业特色,推动第六代立体种植舱研发,努力实现月产50公斤的目标。
本文来源|中国教育报,原标题《中国科大制备出新型防火先进结构材料在智能火灾预警系统领域展现广阔前景》《吉林农业大学团队繁育国内首例体细胞克隆延边牛》《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团队“水手食舱”破解远洋膳食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