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探源:一文读懂4·18国际古迹遗址日的前世今生

人民探源,文明互鉴。1983年,在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的推动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十二届大会正式通过相关决议,将每年的4月18日定为“国际古迹遗址日”,使更多人意识到世界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及遗产保护的必要性。

自2001年起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设立“主题聚焦”机制,每年“4·18国际古迹遗址日”期间,都会设定年度主题,指导其全球会员单位、各国家委员会、国际科学委员会、合作机构以及社会各界开展主题活动。

今年尤为特殊,是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成立的60周年。以此为契机,“4·18国际古迹遗址日”2025年度主题为“灾害与冲突下的遗产应对准备:ICOMOS60年行动启示”,人民文化遗产·人民探源设立专题,通过一文读懂、一图读懂、前世今生系列内容带领大家一起“探源”国际古迹遗址日的前世今生。

一、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前世今生

HistoryoftheICOMOS

“4·18国际古迹遗址日”的设立,是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全力推动的成果,故而了解“4·18”要从ICOMOS的前世今生开始探源。

20世纪上半叶,人类社会历经巨变,两次世界大战促使人们对文明的过去与未来进行深刻反思,其中文明遗存的保护与传承成为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人们意识到保护文化遗产是全球共同的责任。

1931年,历史古迹建筑师和技师国际会议在雅典召开,大会通过《关于历史性纪念物修复的雅典宪章》明确提出遗产保护是全球性议题,需要全世界携手合作。1957年,战后第一届历史古迹建筑师和技师国际会议在巴黎举行,倡导各国成立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并鼓励相关人士加入新成立的国际文化财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ICCROM)。

1964年,战后第二届历史古迹建筑师和技师国际会议在威尼斯召开,会上通过了一系列重要决议,其中《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又称为《威尼斯宪章》)这一影响后世的国际公认遗产保护原则得以通过,会上还提出成立一个新的国际机构来践行宪章目标,这个机构便是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1965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正式成立。

截至目前,ICOMOS已构建起庞大的全球性专业网络,拥有超一万名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的个人会员、115个国家委员会以及31个国际科学委员会,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遗产领域的三大咨询机构之一,也是古迹遗址保护和修复领域最大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在评估世界各国提名的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二、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的前世今生

HistoryofChineseNationalCommitteefor

theInternationalCouncilofMonumentsandSites

我国在1993年加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并成立了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中国国家委员会(ICOMOSChina)。2005年,经民政部审核批准,正式注册为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协会由文化和旅游部主管、国家文物局业务指导,承担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中国国家委员会职能,是国内世界文化遗产领域最重要的衔接国内行业和国际组织的机构。

自1993年起,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ICOMOSChina)扮演着沟通国际与国内、联结专业与公众的角色,成为国际文化遗产领域和中国文物事业发展的重要纽带,是世界文化遗产在中国的智库,在文物保护修复、行业能力建设、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方面担当重要角色。

2000年,协会发布了《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该文件的编制过程在高度总结中国经验的基础上,邀请美国盖蒂保护所和澳大利亚遗产委员会参与,充分吸收了《威尼斯宪章》和《巴拉宪章》的精髓,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物保护纲领性文件。2015年,完成了《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的修订工作,在文化遗产价值认识、保护原则、新型文化遗产保护、合理利用等方面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水平的发展,呈现出一些列新的特点和亮点,更具针对性、前瞻性、指导性和权威性。

协会近年来持续推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国际理念在中国的传播推广,支持文化遗产申遗项目培育,在丝绸之路、大运河、良渚古城遗址、北京中轴线等大型系列遗产申遗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国际古迹遗址日的前世今生

HistoryoftheInternationalDay

forMonumentsandSites

国际古迹遗址日源起于1982年,在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突尼斯国家委员会于哈马马特举办科学研讨会之际,首次倡议设立一个旨在颂扬世界遗产多样性的国际纪念日,这一倡议迅速得到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执行委员会的正式批准,从而推动了“4·18国际古迹遗址日”的诞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1983年11月召开的第二十二届大会上正式通过相关决议,标志着这一文化盛事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使更多人意识到全世界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及遗产保护的必要性。

2001年,时任ICOMOS主席迈克尔·佩泽特与执行委员会开创性地提出“主题聚焦”机制,要求各国委员会结合年度《濒危遗产报告》,在4月18日集中关注某一特定类型的濒危文化遗产。自此,每年国际古迹遗址日期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都会设定年度主题,以鼓励全球社区加深文化遗产对其生活、身份认同及社群重要性的认知,并唤起对文化遗产多样性、脆弱性及保护迫切性的关注。

在最初设立主题的10年间,国际古迹遗址日的主题大多是对特定类型遗产的聚焦,如“水下遗产”(2002)、“工业遗产”(2006)、“文化景观”(2007)等。

2011年以后的主题,不再限于濒危遗产,开始逐渐转向遗产在公众生活中的作用和功能,出现“教育”“体育”“旅游”等公众接口,如“教育的遗产”(2012)、“体育的遗产”(2016)、“文化遗产与可持续旅游”(2017)等。

随着近年来“遗产与气候”(2022)“变革中的文化遗产”(2023)“灾害与冲突下的遗产应对准备”(2025)等主题的提出,遗产保护行动正通过日益开放的参与机制,形成全民守护模式。

四、2025年度主题

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

“4·18国际古迹遗址日”2025年度主题为“灾害与冲突下的遗产应对准备:ICOMOS60年行动启示”(HeritageunderThreatfromDisastersandConflicts:PreparednessandLearningfrom60yearsofICOMOSActions)。其源于ICOMOS《2024-2027三年行动计划》总主题“灾害与冲突下的遗产韧性—准备、响应与恢复”,2025年的主题对应第一步“准备”。

从上文探源历年来“4·18”的主题演变可以看出,从最初设立时对特定类型遗产的聚焦与保护,到不再限于聚焦濒危遗产,开始链接遗产在公众生活中的作用和功能,再到现在与公众关心的宏观议题紧密相连,可见“4·18”已从专业参与、公众参与、演变成社会参与,在大众逐渐意识到全世界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及遗产保护必要性的基础上,通过多维度、多渠道、多形式的行动,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事业中,可以说“4·18”正将公众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从认知层面推向行动维度。

“4·18国际古迹遗址日”在我国的实践更具中国经验、特色与亮点。以近年来我国开展的“4·18国际古迹遗址日”活动为例,年度主题公布后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在全国范围内发起号召,鼓励会员单位和文化遗产地积极开展系列活动引导行业与大众参与。例如每年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在中国境内选择一处文化遗产地开展主会场活动、其他遗产地也会根据主题与自身文化遗产资源开展面向大众的系列活动,例如2025年北京中轴天桥行活动、南京城墙418系列活动等。

这是“4·18”链接国际文化遗产领域和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有力举证,也是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的生动实践。“4·18国际古迹遗址日”未来将延展出怎样新的主题?中国的文物和文化遗产怎样在保护的基础上向世界传播出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人民探源将持续关注与助力。

(夏日)

0 阅读:0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平台由人民日报媒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建设并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