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历史的回响|李慰农烈士:工人运动的先驱

齐鲁网·闪电新闻4月18日讯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山东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闪电新闻联合各市、县(区)融媒,推出“聆听历史的回响”系列有声读物,展现在爱国主义精神激励下,中华儿女为救亡图存进行的英勇斗争,英雄烈士和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及体现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今天,推出牺牲在青岛的第一位中共党员——李慰农烈士的故事。

李慰农原名李尔珍,1895年出生在安徽省巢县(今属巢湖市)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面对聪明好学的儿子,父亲省吃俭用送他进私塾读书。中学毕业考入安徽芜湖省立第二甲种农业学校的他,立志攻读农业科学,并从此改名李慰农。

1919年下半年,留法勤工俭学的消息传到芜湖,李慰农带着为国家作贡献、改变中国贫穷落后面貌的心愿和抱负,于同年12月,和蔡和森等50余人由上海乘船去法国。在法国,他加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被批准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李慰农与留法同志们对中国各阶级特别是中国农民阶级进行了深入分析,他认为,“农民是反帝反封建的主力军之一”,“工会农会联成一气,如此则革命根基方建筑得稳固”。他的精辟见解得到大家的认可,并被誉为“农民博士”。1925年,李慰农回国参加革命工作。

那个时期的中国山河巨变,军阀混战,民不聊生。1914年11月,日军从德国手里夺取了青岛,并占领胶济铁路沿线。日本资本家看到有利可图,纷纷在青岛设立工厂,通过残酷地剥削、压榨中国工人来获取丰厚的经济利润。当时,日商纱厂厂主不许工人们休息,根本不把工人的死活放在眼里,甚至还有大量的使用童工的记录。据日本官方资料显示,最小的童工只有10岁!工人们的悲惨处境,为青岛工人阶级反抗日本资本家压迫、发动同盟罢工埋下了伏笔。

1925年4月19日,在中共青岛支部的组织发动下,青岛大康纱厂工人举行罢工,很快得到广泛声援,罢工的工人达到了1.8万余人。中日反动势力派出大批军警进驻工厂镇压工人罢工,并于5月4日逮捕了青岛党组织负责人邓恩铭。在罢工的关键时刻,李慰农被党组织派到青岛继续领导工人罢工运动,与有关人员一起研究斗争策略。他们利用日本厂主害怕罢工时间延长造成更大损失的心理,与厂方进行谈判,最终签订了九项复工条件,罢工取得了重大胜利!

李慰农抓紧时机扩建党组织,5月中旬建立中共四方支部并任书记,5月25日青岛日商纱厂工人进行了第二次同盟大罢工。敌人派军警又一次包围了工厂,用武力驱逐工人,斗争不断升级。5月29日,军警向工人们开枪,当场打死8人,重伤17人,轻伤无数,制造了震惊全国的“青岛惨案”。李慰农立即组织工人积极分子,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屠杀中国工人的罪行,锲而不舍进行第三次同盟大罢工,反帝风暴席卷整个青岛。同时,对李慰农仇恨极深的日本驻青领事和日本资本家勾结军阀张宗昌,密谋杀害李慰农,妄图扑灭工人反抗的火焰。1925年7月26日夜晚,李慰农刚刚开完秘密会议返回自己住所时,发现有暗探跟踪,且敌人已经将他家附近一带封锁,展开挨家挨户的严密搜查。此时要迅速撤离还来得及,但李慰农不顾自己的安危,首先想到的是必须烧掉家里的秘密文件和全市党员名单,不能让它们落到敌人手中,不能给青岛党支部带来更大的损失。

敌人逮捕了李慰农,开始以名利诱惑他,后来用尽各种酷刑折磨他,逼他说出同志的姓名。李慰农时刻不忘自己当年立下的志愿,不忘初心,不管敌人怎么拷问,他坚称“青岛是中国的青岛,我要和青岛人民一道,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帝国主义走狗”!1925年7月29日,李慰农在团岛被秘密杀害,他用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守护了青岛工人革命的力量,用自己年轻的身躯保护了战友,在青岛乃至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写下了壮烈的篇章。李慰农烈士是牺牲在青岛的第一位中共党员,牺牲的时候年仅30岁。为实现革命理想,他把最美的青春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谱写出了一曲壮丽的青春赞歌。

素材整理郝爱印王伟奕

配音制作孟慧王伟奕郝爱印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