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心不渝三十七载三亚博后村卫生室换新蝶变

人民网三亚4月18日电(熊淑婷)“嘀——”随着5G健康一体机发出提示音,61岁的三亚市博后村村民黎阿叔的心电、胎心数据已上传至市县级医院的诊断中心。诊台前,符永吉轻点鼠标,基层医疗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即时智能问诊。这幅充满科技感的基层医疗图景背后,藏着村医夫妻符永吉和周莎37年的坚守故事。

伉俪携手,扎根乡村医路

博后村卫生室,村医夫妻符永吉和周莎二人相互配合,一人挎着医疗箱走村串户诊疗,另一人坐诊。符永吉扎根乡村,用耐心和医术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周莎则以无痛输液、急救等专业技术,打破了村民“女人不能看病”“外来医生看不好病”的偏见。有一次,得知有孕妇在村外土路上紧急生产,周莎立刻带上医药箱奔赴现场,夫妻二人齐心协力,帮助孕妇顺利分娩。

多年来,他们夫妻分工协作,既负责临床诊疗,又承担公共卫生服务,还是乡村建设的党员先锋,从最初的微薄收入到如今稳定的福利待遇,他们的坚守见证了三亚乡村医疗的进步与变迁。37年来,这对村医伉俪成了村民最信赖的“健康守护者”。

旧室焕新,医疗保障升级

曾经,博后村卫生室条件简陋,符永吉常在自家或部队旧营房给村民看病。如今,而如今,在三亚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推动下,村卫生室实现了从标准化建设到高质量发展的全面提升,面貌焕然一新。现在的卫生室面积超180平方米,按“四室分离”标准建设,环境整洁、功能完善。

今年,卫生室还将获得三亚市“中医阁”专项经费10万元,用于装修和设备升级。未来,这里将打造特色中医区域,融合传统与现代医疗。心电图机、5G远程会诊设备等的配备,让卫生室应对急诊更从容,为村民生命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多亏了卫生室及时转诊,我这条命才保住了。”一位突发心梗的村民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心有余悸,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像这样的急诊案例在卫生室并不少见,符永吉和周莎一次次守护着村民的生命健康,为美丽乡村建设筑牢了医疗防线。

专家助力,医保惠民利民

“以前看病跑远路,现在专家在家门口。”

为了让村民们能够享受到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每周二和周六,三亚市人民医院的蔡乃亮、王蓉辉和邱胜卫会定期到博后村卫生室坐诊,为村民提供针灸、中药、小针刀等特色诊疗服务。村民们看病更便捷,卫生室的诊疗量也大幅增加。

医保政策的落地实施,如同一股春风,吹进了博后村的家家户户。现在,卫生室基本药物报销种类多达80多种,药价大幅下降。曾经30多元的“老高糖”药品,报销后只需1.9元;二甲双胍更是便宜到仅需1元多。这一利好政策,不仅减轻了村民的经济负担,还大大提升了他们的就医意愿。特色中医治疗因避免打针输液,安全有效,也更受村民青睐。

37年的风雨兼程,符永吉和周莎用坚守诠释了乡村医生的责任与担当,他们的故事,是三亚基层医疗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无数乡村医生无私奉献的真实写照。下一步,博后村将定向培养中医人才,传承拔罐、针灸和黎医药技术,解决基层招人难的问题,助力打造和美乡村博后村医疗样板。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