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气候悬崖”边缘!《公众气候行动手册3.0》首次聚焦企业消费者关系,为气候账单做减法:循环经济正当时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4-20 14:37:28

上周末(4月12日),一场罕见的北京大风引发了全国的关注,这次大风也投射了气候变化所引发的极端天气对经济、社会及我们日常生活的直观影响。

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罕见的极端天气会越来越频繁。公众对气候变化与健康议题关注度不断攀升,如何应对气候变化?正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中都不可避免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4月18日,国际环保机构野生救援联合可持续发展及ESG咨询机构商道纵横在京共同发布了《公众气候行动手册3.0版》(以下简称《手册3.0》)。发布会上,野生救援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余冲、商道纵横合伙人、副总经理郎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气候传播与风险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曾繁旭、《每日经济新闻》副总编辑丛刚等多位专家、学者以及欧莱雅、迪卡侬等企业代表参与了分享和圆桌讨论。每日经济新闻作为独家战略合作媒体对该发布会进行了直播。

相比于前两年的版本,《手册3.0》首次聚焦消费者和企业的关系,采用沉浸、真实和碎片化的生活“零”感手帐形式,同时手册也提出了企业可以实践的转型建议,助力企业通过循环经济模式、绿色设计和服务创新,与消费者共同应对气候挑战。

野生救援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余冲表示,过去三年,《公众气候行动手册》1.0与2.0版本已经累计影响800多万人(次)参与或提交了个性化的、创新性的气候行动。期待3.0版能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气候行动和减塑行动的关联,以及循环经济这一解题的钥匙,继续激励个人和企业在气候行动领域的探索。

商道纵横合伙人、副总经理郎华表示,超过80%的中国消费者已经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地参与了低碳消费及生活方式,而在实际行动的过程中他们也会面临不同程度的困难,需要企业的深度参与并实施贯穿全价值链的低碳转型策略。通过为消费者带来更多生态友好的商品、更有利于延续商品生命周期的服务和解决方案,以及更高效可行的回收链路,才有可能实现共同推进循环经济。

打造生活“零”感手帐给“气候账单”做减法

商道纵横持续开展的《中国可持续消费报告》研究显示,已经有将近65%的受访者感知到了气候变化对于生活的深刻影响。2024年全球平均升温达到创纪录的1.55度,已经超出了巴黎协定的温控目标,如果不采取任何行动,到本世纪末全球气温升幅最高将达3.1°C,人类的生存安全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而为了让气候叙事更易于引起公众的共鸣和行动意愿,野生救援联合商道纵横连续三年推出的公众气候行动手册也在持续地进化。2024年该手册创新性地推出了“懒贵躺愁晕”五怪,以克服障碍为由来建议气候行动的有效路径。

今年,主创团队推出了生活“零”感手帐的概念,关联地球生态赤字及巴黎协定温控目标所确立的排放限额概念,用时下年轻人喜欢的“手帐”的形式,来记录日常的气候行动灵感。余冲在现场表示,《公众气候行动手册3.0》作为一本持续邀请公众共创、不断迭代的手册,是基于不断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气候叙事,就如何激励公众和消费端有效参与气候行动交出的一份答卷。

《手册3.0》提到:我们的气候账单正变得越来越长,据国际环境法中心(CIEL)统计,到2050年,塑料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可能超过560亿吨,占全球剩余碳预算总量的10%至13%。这也意味着,人类正站在“气候悬崖”的边缘,我们必须做出改变,在每一个生活的片段用实际行动清偿我们的气候账单,否则每个人都无法幸免。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气候传播与风险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曾繁旭表示,年轻人成长过程中一定会面临越来越多的气候风险,同时“双碳”目标的达成和他们的生命周期联系在一起,这也意味着年轻人必将成为治理气候问题的主力,因此在动员年轻人做更多气候保护行为时也需要采取更多的新方式和策略。

更重要的是,郎华提到,此次手册最大的创新之处在于首次聚焦消费者与企业之间互动的关系,“因此,此次的手册在消费者气候行动建议之外,还特别地推出了企业手册,为企业赋能低碳消费行为、促进循环发展提供了可行的路径。”郎华表示。

可以看到,在赋能低碳消费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行动起来。万科公益基金会气候变化战略顾问乔峰表示,零废弃不是不产生垃圾,而是让每个资源都有一个负责任的旅程,也希望企业可以把低碳循环探索中的制度化和专业化推广到更多的场景中。

他特别提到了万科基金会与故宫的合作,四五年前,故宫有300多个垃圾桶,数量多体积也非常大,给故宫日常的垃圾处理和分类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和挑战。万科基金会通过定位,根据游客的行走和停留路线设计垃圾桶位置,将垃圾桶有效减少到110个,同时将垃圾桶从原来的两分类变成四分类,有效分类管理,提高了故宫的垃圾分类和处理效率。

如何打破企业环保行动与消费者认知壁垒?

虽然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关注到绿色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则暴露出越来越多的挑战和困难,这也需要企业不断优化策略,形成更长久的商业模式。

欧莱雅北亚及中国可持续发展总监俞建雷表示,欧莱雅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对于每个消费者来说功能和价格更重要,让消费者舍弃这两项追求可持续不现实,落到行动很难,这也反映了在真实的消费者需求下,企业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企业在选择原料的时候,要平衡功能、价格和可持续。选择更可持续的原料,会涉及配方调整,需要很多投入和研究,很难达到三个指标都完美。需要更多消费者参与进来,更多消费者购买,企业成本才能均摊下来。”俞建雷表示。

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项目经理贾柊楠提到了企业在循环经济探索过程中普遍面临的消费者和市场接受度的问题。她坦言,大部分企业都做了很多尝试和努力,但是甚至有些企业做了也不敢说,怕消费者觉得产品因为做了循环而不太好,消费者和企业之间的桥梁没有搭建起来。

还有一种情况是,企业做了很多事情,但是消费者没有感知,这些信息应该更透明地告诉消费者。贾柊楠表示,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需要非常多的反馈改进,很多时候消费者用一次觉得不好用,企业就不做了,是因为正面的反馈机制不够,消费者很难捕捉到这个信息。

“因此我们希望能够合作帮企业了解如何和消费者沟通,决定转型策略,帮助消费者了解循环经济,更重要的是,企业在线性体系的依赖性上,现在已经有规模化的生产产品,低碳转型需要整个企业从上到下调整,需要更长久的商业模式的转变。”贾柊楠表示。

不过也有企业正在根据自己的特点寻找更灵活的解决办法,迪卡侬中国可持续发展与沟通负责人夏艳宏则提到,企业在做绿色环保时,不能只讲环保价值,而是直接满足消费者需求。以迪卡侬为例,迪卡侬把环保融入运动中,将每年的羽毛球赛事放在穿线工作室中。“2024年迪卡侬穿线工作室维修球拍数据约为10.8万支,我们希望用这种方式让消费者知道,不需要购买那么多球拍,球拍坏了是可以维修的。”夏艳宏表示。

《每日经济新闻》副总编辑丛刚则从媒体视角给了现场企业更为客观的建议。在他看来,企业在做环保的同时,不能让消费者额外支出更多的成本,而是要让消费者能够在更低碳的生活方式中获取更大的收益和便利性。他同时建议,企业可以关注更多的人群,目前环保更多年轻人容易接受,但其实银发族也是消费主力,产品开发上可以考虑他们的使用习惯和需求,让社会各个群体都能更多参与低碳消费。

0 阅读:4
每日经济新闻

每日经济新闻

中国主流财经全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