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重投人工智能,“电商之都”杭州再造工业|大刚观察

九派新闻 2025-04-21 18:25:05

杭州大力加码人工智能。

近日,杭州发布《杭州市建设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地实施方案(2025年版)(征求意见稿)》,提出:

2025年全市投向人工智能的产业基金组建规模突破1000亿元。

今年是杭州人工智能的爆发之年。DeepSeek(深度求索)和宇树科技的出圈,让杭州一跃成为2025年第一座“网红城市”。

“杭州六小龙”刷屏互联网时,“科技”“创新”这两个新标签牢牢地贴在了杭州的身上。

这座曾以“互联网”“电商”崛起的城市,以一种全新的姿态站在了人们的面前。

[1]重投千亿

和杭州一样,很多城市都向人工智能投注了大量目光。

最直观的体现就是,越来越多的钱涌向这个新兴产业。

行动最早的是上海。

去年8月,上海发布规模千亿元的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其中有225亿元投向了人工智能。

10月,又由上海国投公司牵头,设立规模100亿元的上海人工智能生态基金。

一批城市也陆续行动起来。

去年11月,成都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基金落地,总规模100亿元。

今年2月,深圳宣布设立100亿元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基金,聚焦人工智能的软件、硬件矩阵、智能等方向,投资一批成长性企业。

2023年12月,深圳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图/优必选官网

3月,北京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也在一场发布会上透露,北京市已经设立了总规模1000亿元、存续期15年的政府投资基金,重点支持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未来产业领域。

但对比之下,杭州拿出的1000亿元仍是规模最大的,也是最聚焦人工智能产业的。

1000亿元对于杭州,是个什么概念?

去年,杭州第二产业增加值是5529亿元。此番投向人工智能的基金,约等于去年杭州工业增加值的1/5。

杭州发展人工智能的决心显露无遗。

国际数据公司(IDC)与浪潮信息联合发布的《2025年中国人工智能计算力发展评估报告》显示,2024年杭州的人工智能产业在全国排名第二位,仅次于北京。截图自《2025年中国人工智能计算力发展评估报告》

但“杭州六小龙”的走红,也更直观地告诉我们:杭州并非现在才开始重视人工智能。

大刚观察(DGbeacon)不完全统计,过去10年间,仅是杭州市层面出台的人工智能发展政策,就不少于8份。

最早可以追溯到2014年。

这一年,杭州开始大力推进以信息经济、智慧应用为主的“一号工程”,以此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

2014年的“一号工程”提出,以人工智能为方向,致力于打造具有杭州特色的数字经济产业。

[2]“电商之城”的转型之战

在杭州的城市发展史上,2014年是注定难忘的一年——阿里巴巴在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成为当时全球最大的B2B(商业对商业)电子商务平台。

“为什么是杭州?”

“杭州六小龙”出圈后刷屏的这句发问,在2014年同样此起彼伏。

彼时,是阿里巴巴扎根杭州的第15年,也是杭州提出“重点发展电商产业”的第11年。

阿里巴巴杭州总部。图/视觉中国

十余年间,互联网浪潮重构人们的生活方式,由淘宝、天猫、网易构成的电商矩阵,也重构着杭州。

2009年,在平台经济的助推下,杭州第三产业产值首次超过工业,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三二一”产业结构。

到2022年,杭州网络零售额已经达到了10496.3亿元,是2012年的10倍有余,占全国网络零售额约1/13。

曾有媒体统计,中国有超过八成的电商App、网红主播卖家聚集在杭州。

当电商点燃这座城市活力的时候,工业在这里留下的痕迹相对就小得多。

2004年到2023年,杭州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从53%下降至28.3%。

到了2024年,杭州GDP中,服务业占比高达73%,而工业仅占25.3%。

服务业高速增长的另一面是,杭州不得不面对工业的失速。

大刚观察(DGbeacon)统计发现,2015年至今,杭州的工业增速长期低于6%,2023年更是跌至了1.8%。

工业发展的失衡,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杭州发展的想象力。

去年,伴随着服务业增速放缓(5%),杭州GDP增速仅有4.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2%)。

相较于同属全国GDP十强之列的深圳、苏州、重庆等城市,工业成了杭州不可忽视的短板。

于是,杭州将更多目光投注在了工业上。

2019年,杭州提出“新制造业计划”,首次将数字经济和制造业列为高质量发展“双引擎”。

去年5月,杭州市市长更是提出:要“再造一个杭州工业”。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承载着“再造一个杭州工业”希望的杭州城东智造大走廊,与城西的科创大走廊形成了某种呼应。

当地媒体称,杭州将强化城东智造大走廊与城西科创大走廊的“两廊”联动互促,形成“东西并进”新格局。

连接这两条“大走廊”的,正是人工智能产业。

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院长刘兵曾表示,杭州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抓住“人工智能+”的发展机遇。

如果说城西承担的是人工智能的科创研发,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的商业化落地则将在城东实现。

[3]互联网孕育创新的青草地

无论是“电商之城”还是“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地”,在杭州的经济转型里,互联网都在扮演着重要角色。

过去,提到杭州的电商产业,我们首先会想到淘宝和天猫,而在“杭州六小龙”出圈之前,杭州的人工智能代表当属阿里云。

前者和后者,都来自阿里巴巴,或者说,都建立在互联网这一“基础设施”上。

“人工智能是互联网的延伸。”《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的这句话,在阿里巴巴上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2017年,阿里率先站上人工智能的赛道,与浙江省政府、浙江大学联合共建之江实验室。三年后,阿里达摩院发布中文大模型。

DeepSeek所在的杭州人工智能产业园。图/余杭发布

如果说,阿里云的技术基础打下的是杭州的算力底座,那更早之前,阿里巴巴和网易为杭州贴上了“数字经济”的标签时,点燃的则是人们对创新的热情。

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阿里云创始人王坚最近接受《财经》杂志采访时描绘过这样一个场景:

杭州家家通光缆,不是问每个家庭要不要接互联网,而是先给你接好,再问要不要开通。

王坚认为,互联网作为基础设施,为杭州的创新提供了保证。

互联网和电商打开的是一个“人人都能理解数字经济的时代”。

尤其是阿里巴巴的珠玉在前,让创业者和投资者更容易理解创新的潜力,从而激起对创新的热情。

我们称之为创新生态。

数据表明,截至2015年,从阿里巴巴出来创业的有2万多人。同一年,杭州私营企业达到33.47万户,较2010年翻了一番。

到2024年,杭州在册企业已经达到了102.2万户。

另一面,在杭州,我们还可以看到企业主体地位的不断上升。

例如,最近发布的《杭州市建设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地实施方案(2025年版)(征求意见稿)》中,“企业”一词出现了71次,“支持企业”“鼓励企业”等表述出现的频率较高。

如果回看2014年的杭州的“一号工程”会发现,杭州的全国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中心,是和国际电子商务中心、互联网金融创新中心一同被规划的。

在互联网高歌猛进时,人工智能和电商的种子曾一同被埋入杭州的土壤,长出一片创新青草地。只是,后者的风口来得比前者的早一些。

或许正如王坚所说,“不是我们去抓住风口。而是风口来了,我们就站在风口上。”

文/九派新闻记者陈冬艳

参考资料:

[1]张燕冬.“硅谷”不能解释“杭州现象”——对话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阿里云创始人王坚[N].财经,2025.03.17

[2]邵婷.再造一个杭州工业!顶层规划出台[N].都市快报,2024.05.29

0 阅读: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