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年9月,寇准在雷州去世,他的妻子向朝廷上书,希望能将他的灵柩运回家乡,刘

百年战争录 2025-04-22 11:14:35

1023年9月,寇准在雷州去世,他的妻子向朝廷上书,希望能将他的灵柩运回家乡,刘娥同意了这个请求,但同时也动了点小心思。    那时的刘娥还是韩王府中的歌女,与太子赵恒相识相恋,在太宗皇帝询问此事时,寇准直言太子选妃必须慎重,一番话导致刘娥被逐出京城,这成了两人隔阂的开端。   待到真宗即位后,刘娥重返宫廷,并有望被立为皇后,此时的寇准已是朝中重臣,他再次挺身而出,认为刘娥出身卑微,不宜为一国之母,这番话虽未能阻止刘娥登上皇后之位,却在她心中种下了刻骨铭心的怨恨。   真宗皇帝晚年身染风疾,这给了刘娥干预朝政的机会,然而寇准再次成为她的绊脚石,作为朝中重臣,寇准联合其他大臣提出“太子监国”计划,意在防止后宫干政,此举虽是为国为民,却触动了刘娥的权力根基。   权力的游戏往往是无情的,刘娥很快得知了这个计划,并迅速反击,一代名相寇准就此被罢去太傅之职,接连贬谪,最终沦落到雷州任司户参军,这是何等的落差:从朝廷重臣到地方小吏,从权力中心到天涯海角。   公元1023年,年届花甲的寇准在雷州病逝,按理说,此时的恩怨应该随风而散,然而刘娥却在此时玩了一个巧妙的权术把戏,当寇夫人上书请求安葬费用时,刘娥爽快地答应了,还大方地拨了一笔钱,表面上看,这是一位母仪天下的太后对故去大臣的恩典。   但这笔钱的数额却经过精心计算:足够让灵柩运到洛阳,却远不够抵达华州老家,这样的安排绝非偶然,灵柩停在半路,既让寇准无法落叶归根,又能试探朝中大臣的态度,如此精妙的算计,处处显露着刘娥的权谋智慧。   灵柩被迫停在洛阳,这本是权力的游戏中一步精心布局的棋子,然而,天意弄人,这步棋却在民间激起了意想不到的涟漪。   在送葬队伍一路北上的过程中,沿途百姓自发祭奠,每到一处,便有当地民众带着挂满纸钱的竹子送行,这股追思的热潮,完全出乎刘太后的预料,在她精心设计的权力考验中,文武百官或许会噤若寒蝉,但万民之心却难以掌控。   最令人动容的是在荆州公安县发生的一幕,按当地风俗,祭奠贤者要在路边插上系着纸钱的竹子,然而第二年春天,那些本已干枯的祭祀用竹,竟然抽出了新芽,郁郁葱葱,这一奇象在民间广为流传,百姓认为是寇准在天有灵,护佑苍生,为此,当地人修建祠堂供奉,年年不辍。   在雷州,一个名为“寇竹渡”的地名也由此而来,据传在这里,护送寇准灵柩的队伍曾因暴雨停留,用枯竹固定棺椁,第二日,枯竹竟焕发新机,百姓便以此命名渡口,以志纪念,这些传说的真伪已难考证,但它们折射出的民心向背,却是历史无法抹去的印记。   权力的考验最终得到了刘太后想要的结果:朝中无人敢为寇准声张,然而民间的这股追思之情,却暗暗印证了寇准一生为官的政治理念,他曾力主澶渊之盟,劝谏宋真宗御驾亲征;他曾背靴请杨六郎,以天下苍生为重,这些功绩,在民间化作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代代相传。   十年光阴流转,局势悄然生变,公元1033年,刘太后驾崩,宋仁宗真正开始亲政,此时的他已非当年那个备受母亲掌控的少年天子,在位期间,宋仁宗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仁政智慧。   为寇准平反,是他执政后的重要决定之一,他不仅恢复了寇准的太傅、中书令、莱国公等职位,更赐予“忠愍”的谥号,这个谥号耐人寻味:“忠”表彰其一生尽忠职守,“愍”则暗示他曾遭受不公,这既是对寇准的褒奖,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往事的一种平议。   更重要的是,宋仁宗下令将寇准的遗骸迁回华州老家,这一举措,终于完成了寇准叶落归根的遗愿,那个曾被一笔不够的路费阻断的归途,在十年之后终得以圆满。

0 阅读:52
百年战争录

百年战争录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