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市渝中区,15分钟即可到达采买便利的生鲜超市、菜品丰富的社区食堂、基础设施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4小时“不打烊”的城市书房……从“柴米油盐”到“衣食住行”,一幕幕烟火气十足的生活图景,为重庆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写下了生动注脚。
三千年江州城,八百年重庆府。作为重庆中心城区,渝中区全域面积23.2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7.63万人,是典型的老城区,面临人口密度高、开发强度大、可利用闲置空间零碎分散等发展难题。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为更好补齐民生短板、提升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效能,近年来,渝中区以群众需求为牵引,以“日常公共服务不出街道、基本生活服务不出社区”为目标,聚焦教育、养老等重点领域,高标准建设“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将高质量发展成果转化为家门口的民生福祉。
精准布局,以“小空间”承载“大需求”
正午,阳光透过树叶缝隙洒在渝中半岛的街巷之间,石油路街道二普小区内,石油路社区(老年)食堂大厅飘出阵阵香气,几位老人围坐一桌,边品尝家常套餐,边聊着家长里短。
石油路街道地处渝中区中心地段,辖区内老年人、流动人口较多。2023年,为满足辖区居民在社区内用餐等需求,方便辖区居民的生活,石油路街道采取社会资本与政府共建共管的模式,整合二普小区内闲置的办公用地,引进第三方公司打造了社区综合服务体。
如今,走进600多平方米的社区综合服务体,食堂助餐、老年大学、社区康养、就业创业、家政上门、小修小补等服务区域一应俱全,让家门口的服务触手可及。
渝中区“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圈起社区居民的衣食住行。为满足居民出行需求,渝中区针对普通公交车在背街小巷、狭窄道路的通行难题,探索推出轻巧灵便的纯电小巷公交,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乘车,擦亮“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的便民底色。
一个个惠民小场景是渝中区坚持人民至上理念的生动缩影。在“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的建设过程中,渝中区注重调研,对11个街道、79个社区的市区级、街道级、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资源建设及配置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并结合设施规模和人口分布,推出“五色卡”评价机制,将公共服务设施分为5个等级展开评价。
同时,渝中区结合城市体检工作,广泛开展居民满意度调查,收集居民在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养老服务设施等方面的意见,并立足不同街道、社区特点,分档分类推进建设,统筹配置教育托育、健康养老等11类功能设施,打造教育托育圈、养老服务圈等8个重点专项服务圈,构建“1+8一圈多能”服务系统,精准满足不同人群的生活需求。
此外,为更好统筹“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建设工作,渝中区有序谋划近期实施和中远期储备项目,制定年度项目清单和建设计划,按照“居民有需求、启动有基础、软硬有搭配、落地有项目”的原则,在辖区内先期开展试点建设,探索可复制的实践经验向全区推广。其中,化龙桥街道依托产城融合优势,配置保租房,打造共创空间,组织青年社群,建设互动交融的青年人才创业就业高地;上清寺街道聚焦丰富儿童友好服务供给,改造母婴空间、儿童步道,让城市细节充满温度。
数字赋能,有“烟火气”也有“智慧范”
走进石油路街道基层治理指挥中心,蓝色的大屏上,各项城市运行数据和信息实时跳动、一目了然,实现“一屏掌控、一键调度”;居民拿出手机,点击“智慧石油路”小程序,只需动动手指,便可预约政务办理、生活缴费、参与社区活动,实现“指尖上的便利”。
一个智慧平台、一部手机,让“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的轮廓越来越清晰。石油路街道凭借数字化手段,着力打造“政府+社会+居民”智慧服务场景。依托街道基层治理指挥中心,设置增加公共停车位、打造社区就业服务驿站等13项工作目标,实现任务进度“一屏掌控”。依托街道基层智治平台,接入独居老人一键呼叫、智能烟感报警等物联感知设备,实现“一键报警、快响快处”。开发“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应用,集成政务服务、便民查询、智慧医疗等事项,累计服务居民6850人次。
石油路街道描绘出的“智慧图景”,是渝中区以数字化赋能“15分钟高品质生活圈”建设走深走实的生动缩影。近年来,渝中区充分利用5G、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出“1+11+79”三级数字化服务平台,通过1个区级指挥中心、11个街道分中心、79个社区站点,持续完善人口、交通、公共服务、商业网点等数据信息,丰富拓展独居老人应急感知等涉民生活服务矩阵,将服务向楼栋、家庭延伸。
在智慧社区管理领域,渝中区通过在小区楼道加装智能感知设备,监测公共设施运行状态,实现故障自动报警、快速维修;在智慧养老领域,通过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及独居老人数据服务,对老人健康状态进行全面监测和及时响应,增强对老年群体的服务能力……一项项务实举措,为渝中区“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建设插上“智慧翅膀”。
机制创新,将“生活圈”建成“幸福圈”
在上清寺街道,一幅多元主体参与、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的美好图景日渐清晰:通过联动学校、美术馆打造儿童美育项目,拓展素质教育空间;联合“怪兽夜校”开办“85号创意公馆中华传统文化”青年夜校,为社区青年提升艺术技能、加强圈际交往提供平台;引导100余名外卖小哥参与平安建设、文明创建、反诈宣传等志愿服务,助力社会治理。
“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市场、社会多方协同发力。为此,渝中区持续创新机制,构建起“党建引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
党建引领持续发力。渝中区推行“党建+网格”管理模式,将党组织建在“生活圈”上,全区划分网格党支部386个,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
政府主导协作推进。渝中区成立工作专班,构建“区委、区政府领导,区发改委会同相关部门协作推进,街道、社区具体落实”的多层级、多部门协作机制,联动区住房城市建委、区文化旅游委等相关部门,开展完整社区、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现代社区、儿童友好城市等试点建设,以及各类公共服务专项工作,实现上下贯通、条块协同。
市场运作破解难题。渝中区按照“政府补、社区担、企业让、居民付”共同分担原则,打造“渝邻汇”社区综合服务体,积极推行公建民营、民办公助、“公益+普惠+市场”等可持续运营模式,既保证了居民获得便捷的服务,又通过市场化运营实现营收。
社会参与多方共治。渝中区通过建立“社区合伙人”“居民议事会”“社区规划师”等机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汇聚各方智慧,累计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326个,注册志愿者6.8万人,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浓厚氛围。
从“五色卡”精准施策到“一圈多能”服务集成,从提升服务品质到数字化赋能,从政府主导到多元共治,渝中区用“小切口”推动“大民生”,让“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建设成为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的民心工程。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未来,渝中区将继续推动“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建设工作走深走实,以精细化的人群需求分析与服务绩效评估为基础,全方位挖掘特色资源和潜力空间,持续探索设施资源复合利用,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和规模效应。截至2025年4月,全区已形成1个“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示范圈”。计划到2025年底,累计建成4个“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到2027年,“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总数达到11个。以推进“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建设为笔,渝中区正在努力书写更加精彩的民生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