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冬小麦春季管理的关键时期,为确保小麦增产丰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抢抓有利时机,积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使用植保无人机在所辖范围内,进行冬小麦病虫害防治作业,有效推动冬小麦春季管理工作,打牢夏粮丰产、增收基础。
4月23日,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曹新庄试验农场农作一站基地记者看到,一片片绿油油的小麦长势喜人。一架无人机在技术人员的操作下腾空而起,在麦田上空来回穿梭,正在给麦田进行“一喷三防”作业。无人机所到之处,麦浪翻滚,雾状农药均匀喷洒在小麦叶面上,让田间管理充满了“科技范儿”。
“主要防治的是蚜虫,使用的是吡虫啉。同时预防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的发生,主要用的是戊唑醇。防干热风,主要用的是芸苔素,这些‘一喷三防’的措施对小麦的品质和产量都有较大的提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场站管理服务处生产部农艺技师蔡东明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通过一次性喷施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混配液,达到防病虫、防倒伏、防干热风的目的,提高小麦的产量的同时,还提升了小麦的品质。
小麦“一喷三防”技术,重点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相比传统人工作业方式,无人机可以根据小麦的生长情况和病虫害分布进行精准高效喷洒,极大地减轻人工劳动强度,提高病虫防治效率,降低农药使用量和用药成本。“人工成本儿、使用成本儿都很低,省时也很省力。”蔡东明坦言。
据了解,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曹新庄试验基地主要承担学校农作物的示范、推广、试验、科研任务,所辖范围内有6个试验基地,总面积近2000亩,这几天,小麦“一喷三防”正在进行中。每架次无人机可以携带80斤的农药,作业面积为10亩-14亩。“除去配制农药、加水、转移地块等时间,一般情况下一天可以喷洒100亩,再有一周时间能全部喷完。”蔡东明说。
记者:李宁仵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