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决策网讯镇巴县地处陕西汉中东南,辖20个镇办、181个村(社区),人口27.8万。自2019年医保经办中心成立以来,立足山区移民搬迁集中、群众居住分散的实际,以构建县、镇、村、移民点医保经办体系为核心,推动服务网络纵向延伸、精准覆盖,探索出一条山区县医保便民服务新路径。
夯实县级统筹中枢,筑牢服务“主心骨”。作为医保经办体系的顶层枢纽,县医保经办中心聚焦制度创新与能力建设,破解“人少事多”难题。一是优化内部管理。按国家省市清单规范事项办理,通过人员结构优化、岗位职责清单化、内部稽核常态化,压实科室责任;设立综合服务大厅,推行“一窗通办”综合柜员制,实现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同步依托医保信息平台推进“网上办、掌上办”,年均线上服务量占比超60%。二是深化支付改革。在28家定点医疗机构全面推行按病种分值付费、按床日付费等改革,运用大数据开展“事前提醒、事中监控、事后审核”全流程监管,同步落地慢特病管理、职工门诊统筹等政策,2024年县域内住院实际报销比例较改革前明显提升,群众获得感持续增强。
做强镇级服务支点,打通政策“传导链”。各镇办作为承上启下的关键层级,重点落实“三化”。一是机构标准化。全县20个镇办均设立医保服务窗口,配备1-2名专职经办人员,统一标识、制度、设备和业务系统,实现与县级平台数据实时互通。二是管理规范化。县委县政府将医保工作纳入镇办年度考核,县医保局联合行政审批局出台《基层经办服务管理办法》,明确“八有”标准(有分管领导、专职人员、服务窗口、系统设备、统一标识、工作制度、工作台账、服务清单),年均开展镇级业务培训3次以上,确保政策执行不打折扣。三是服务精准化。聚焦异地就医备案、参保登记等高频事项,镇级窗口主动承接县级下沉的7项服务,2024年累计办理各类业务3万余件,群众跑腿次数减少40%。
织密村级服务网点,筑牢基层“服务网”。针对我县点多面广的特点,181个村(社区)全面建成“家门口”服务站。一是人员配置到位。每村落实1名兼职医保协管员,由村文书或村医兼任,负责政策宣传、参保动员、材料收集等基础工作,年均入户走访1000余次,实现政策宣传“零盲区”。二是事项下沉到位。将城乡居民参保登记、异地就医咨询等7项服务事项下沉至村,配套建立“村收集—镇代办—县办结”的三级流转机制,2024年村级代办业务占比达20%以上。三是监督考核到位。建立村级服务台账,实行季度通报、年度评比,将群众满意度纳入村干部绩效考核,倒逼服务质效提升。同时,延伸移民点服务触角,消除搬迁“盲区点”。在181个村社区覆盖的基础上,对7个800人以上的大型移民安置点,建立医保服务网点,做到原户籍地与搬迁地医保服务的无缝衔接,目前全县医保经办纵向到底,一网通办的服务格局全面形成。
聚焦民生需求,提升服务“精准度”。在三级体系支撑下,镇巴县医保中心靶向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一是慢特病服务更暖心。开展“上门办”专项行动,组织县级专科医生为133名卧床患者入户诊断、办理慢特病认定,同步在二级医院推行“出院即认定”机制。二是政策落地更贴心。定期走进园区企业开展参保政策宣讲,覆盖职工3000余人;不定期召开退休人员座谈会,通过“政策明白人”面对面解读门诊共济改革,群众政策知晓率提升至90%以上。三是报销救助更高效。建立异地住院零星报销“周推送”、医疗救助“月结”机制,2024年提前办结特殊事项1400余件,平均报销周期缩短至30天,切实缓解群众垫资压力。
从县级中枢到移民点末梢,镇巴县构建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三级经办体系,实现了医保服务从“可及”到“便捷”、从“覆盖”到“精准”的升级跨越。目前,全县医保服务网点达210个(含7个移民点),基层直接办理事项占比达60%,群众满意度提升至98%。下一步,镇巴县将持续以三级体系为依托,推动医保服务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让民生保障网更密、更暖、更有温度。(供稿:周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