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沛言
最近一段时间,关于AI的讨论不绝于耳。人形机器人打开市场新赛道;作家刘慈欣提出“AI可能替代人类作家”;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四部门出台办法强制标注AI生成内容……这些讨论,既有对技术进步之惊喜,也折射出公众对技术革命之焦虑。
眼下,智能革命的机遇正加速转化为现实红利。医疗领域,AI影像诊断系统如敏锐的“数字医生”,能在几十秒内快速标注CT报告中的所有肺结节信息;制造业中,配备力控传感器的协作机器人以0.02毫米的定位精度,在柔性生产线上完成精密器件的组装;教育场景里,自适应学习系统通过分析千万级学习轨迹,为每个学生生成专属知识图谱,让因材施教突破班级授课制的局限。这些技术进步绝非冰冷的代码游戏,而是正在破解科技创新、看病难看病贵等现实难题。
与此同时,技术进步也不免带来一些隐忧。当算法开始决定求职者的简历筛选结果,当客服中心的真人被语音机器人取代,当“数字原住民”与“数字难民”的鸿沟日益加深,技术异化带来的伦理挑战正刺痛社会神经。更深层的冲击在于人类认知边界的重构:深度神经网络生成的绘画作品在艺术展获奖,AI创作的小说通过文学期刊评审……曾经专属人类的创造力正遭遇解构性挑战。这些变化让我们重新审视人与技术的关系——当机器开始模仿甚至超越人类某些能力,我们更需要守护那些“不可计算”的人性之光:医者仁心的温度、教师育人的情怀、艺术家灵魂的震颤。这些构成文明底蕴的精神特质,恰是技术永远无法替代的核心价值。
站在智能革命的潮头,人类正书写文明的新篇章。这不是机器取代人类的叙事,而是人机共生的全新开始。当青年一代以理性拥抱技术、以智慧驾驭变革,才能在算法编织的未来图景中,绘就属于人类文明的价值坐标——那里有技术创新的无限可能,更有对生命尊严的永恒坚守;有智能系统的高效精准,更有人文精神的温暖光芒。这,才是我们面对人工智能应有的姿态,也是构建技术发展与人文价值动态平衡的基本遵循。
(作者系湖南工业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