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良玉拒勤王:养寇自重,自保还是背叛

隐真历史 2024-09-02 20:59:57

左良玉在崇祯皇帝下诏书让他到北京勤王时按兵不动,原因错综复杂。

崇祯十七年(1644 年),明朝面临着内忧外患的绝境,李自成的军队已逼近北京,关外的吴三桂在宁远孤立无援,多尔衮率军也抵达翁后。左良玉认为此时明朝大势已去,难以挽回,即使他倾尽全力去救崇祯,也可能无法改变最终的结局,所以不如保存实力,以图在乱世中谋得一席之地。 历史上武将勤王往往没有好下场,崇祯二年(1629 年),袁崇焕率九千骑兵从辽东火速增援北京,与八旗军浴血奋战,却在关键时刻被崇祯皇帝逮捕,最终被凌迟处死,家人也被流徙三千里。有此前车之鉴,左良玉害怕自己去勤王也会落得和袁崇焕一样的下场,所以不敢轻易动兵。

左良玉虽手握重兵,但他的军队与李自成的农民军相比,战斗力存在差距。李自成的农民军经过多年战火磨练,战斗力今非昔比,而且人数众多。左良玉曾在朱仙镇会战中败给李自成,精锐损失殆尽,之后的军队多为乌合之众,军容虽壮,但法令不能严格约束,战斗力大打折扣。此外,左良玉的军队中很多是难民,他们参军多是为了图财图乐,打仗时可能会临阵脱逃,所以左良玉不敢轻易与李自成对抗。 左良玉出身贫寒,从小历经磨难,他在战争中逐渐崛起,拥有了自己的势力和军队。对他来说,手中的军队是他安身立命的根本,是获取权力和财富的保障。他更关心的是如何维护自己的地位和利益,而不是为了崇祯皇帝和明朝江山拼死一战。在他看来,冒险勤王可能会让自己失去好不容易积攒的实力和资本,这与他的个人利益相悖。 崇祯皇帝死后,左良玉假装大哭,后人说他养寇自重。

崇祯十一年(1638 年),左良玉在太平县打败张献忠,将其逼得走投无路之际,却听信了张献忠下属马元利的挑拨之语,故意纵敌逃亡,将张献忠这位手握重兵的起义军领袖放走。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张献忠继续存在,这样他就可以继续以“剿匪”为名,向朝廷索要军饷,加官进爵,同时保持自己在军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在与农民军的多次交战中,左良玉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经常采取“遇强则逃,遇弱则战”的策略。例如崇祯九年(1636 年),在与河南地区的农民起义军作战时,他见起义军战斗力强悍,就中途带兵避战而逃,导致汤九州独自领兵深入敌后,最终苦战而亡。这种行为充分体现了他为了自身利益,不顾大局,有意保留农民军势力,以达到养寇自重的目的。

左良玉的“大哭”并非出于对崇祯皇帝的忠心。他长期以来拥兵自重,对朝廷的命令多有违抗,更多地是考虑自己的利益。崇祯死后他的大哭,可能是一种表面的姿态,是为了在当时的局势下笼络人心,显示自己对明朝的“忠诚”,以维持自己在军中的威望和影响力,避免被其他势力攻击或指责为不忠不义。

崇祯皇帝的死意味着明朝的灭亡,左良玉失去了原有的靠山和统治秩序。他深知自己在新的局势下处境艰难,不仅面临着李自成等农民军势力的威胁,还可能受到其他明朝残余势力或新兴势力的挑战。他的大哭也可能是对自己未来命运的担忧和不安,以及对失去原有地位和利益的一种无奈和痛苦的表现。

1 阅读:65

隐真历史

简介:从另外一种视角还原历史真相